不少朋友在就医时都会遇到一项检查——核磁共振(简称MRI)。
很多人一听检查名字里有个“核”字,就怀疑有辐射,甚至抗拒做检查。
核磁共振到底有没有辐射?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这个检查?今天小薇来和大家解答。
核磁共振检查,有核辐射吗?
当然没有!
核磁共振,虽然名称里带了“核”,但它本身和核辐射没有任何关系,这里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水分子)。
由于人体60%~70%的重量是水分,核磁共振检查,就是把身体放在合适的磁场中,发送信号让身体水中的氢元素响应,通过电脑绘制成精确的立体图。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认为:既然如此,那所有的检查都安排磁共振就好了,还不用担心如CT、X光一样的辐射风险。
理论上,确实任何部位都可以进行核磁共振,但由于身体部位含水比例不同,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在医院就诊时,医生开具核磁共振检查的频率并不高。
为什么医生很少建议
做核磁共振检查?
1、检查费用相对昂贵
核磁共振设备维护成本高,检查费用相比CT昂贵,对大多数人来说,CT项目的清晰度就已足够,偶尔做CT的辐射剂量也会被人体自然代谢,没有太大影响。
核磁共振一般会作为CT检查的补充,如果CT检查的清晰度够用,就不用再安排核磁共振。
2、有些部位不适合做
如肺部、胃肠部,含氢原子少、气体多,对核磁共振的成像有影响,不建议做。
3、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噪音较大
核磁共振每个部位的时间可能需要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患者需要一直保持静止不能动(想象在拍照,动了画面就糊了)。
而且检查时仪器的噪音相对较大,对患者的配合度、幽闭环境耐受度、噪音接受度要求很高。
4、有些人不能做
金属对核磁共振仪器存在干扰,装有钢钉、心脏支架、假牙、心脏起搏器、金属节育环等人士,是不能做的。
前阵子美国就发生了一起戴金属链闯核磁共振室丧命的新闻:
(图源:微博新闻截图)
如果实在担心CT检查的辐射,并符合核磁共振检查条件的朋友,可以咨询医生开具核磁共振检查替代。
最后,有关核磁共振检查,小薇整理了一些注意事项,大家可以收藏好。
总的来说,关于核磁共振检查,最重要的一句话:到了医院,一切最好都听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