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一、 急性盆腔炎

【诊断】

1、 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室不洁等发病因素。

2、 临床表现,呈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小腹部疼痛难忍,赤白带干或恶露量多,甚至如脓血,亦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破裂者,腹腔内出血,临床表现腹病,阴道流血、甚至晕厥,与急性盆腔炎相似。盆腔炎者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异位妊娠者HCG( ),后穹隆穿刺,异位妊娠者可吸出不凝固的积血,盆腔炎者则为脓液,可鉴别。

2、急性阑尾炎与急性盆腔炎都有身热、腹痛、白细胞升高。盆腔炎痛在下腹部两侧,病位较低,常伴有月经异常,急性阑尾炎多局限于右下腹部,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卵巢肿带扭转,常有突然腹痛,渐加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一般体温不甚高。B超检查或妇科盆腔检查可资鉴别。

三、【急症处理】

高热者可选择有关的中药制剂,与抗生素合用,以清热止痛。一般连用7日。

1、 鱼腥草注射液250mL,日2次,静脉点滴。

2、 双黄连粉针剂按50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月1-2次,静脉点滴。

3、 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日1次,静脉点滴。

4、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日1次,静脉点滴。

四、【辩证论治】

1、 热毒炽盛证

主要证候:高热腹痛,恶露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兼杂,质粘稠,如脓血,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五味清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五味消毒丝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癸

大黄牡丹汤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芝硝

本方以大黄合五味消毒饮,重在清热解毒,桃仁,丹皮凉血祛瘀,芒硝通泻肠胃,使热毒从大便而解,冬瓜仁排脓祛湿。全方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缓急止痛之功。

若带下臭秽加椿根皮、黄柏、茵陈、腹胀满加厚朴、枳实,里急后重加槟榔、枳壳、月经量多不止加地榆、马齿苋、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刺、白芷、腹痛加延胡索、川楝子、身热不退加柴胡,生甘草。

若病在,身热面红,恶热汗出,口渴,脉滑数,可选白虎汤、加清热解毒品。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人参

若热毒已入营血,高热神昏,烦燥谵语,下腹痛不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宜选清营汤加减。

2、 湿热瘀结症

主要症候: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沥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 加薏苡仁 冬瓜仁

金银花、甘草、当归、赤芍 穿山甲 皂角刺 元花粉 贝母 防风白芷

陈皮 乳香 没药

方以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发散湿邪,贝母,元花粉清化热痰,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以止痛,陈皮理气行滞,穿山甲,皂刺引经入络,直达病所。加薏苡仁,冬瓜仁加强清湿热解毒之功,全方清热利湿,化瘀消肿止痛。湿热去,瘀血行,则热退病缓,疾病可愈。

二、慢性盆腔炎

【诊断】

1、 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 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3、 检查:妇检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肿块。盆腔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及腹腔镜检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特征,病程长,与慢性盆腔炎相似,后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疼痛,可有反复急性发作,低热,经行,性交,劳累后疼痛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不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不适,经期则腹痛难忍,并呈进行性加重。腹腔镜检,B超及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检验有助于确诊。

2、 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者,需与卵巢肿者鉴别。前者有盆腔炎病史,肿块呈腊物型,囊袋较薄,周围有粘连,活动受限,卵巢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偶于妇科体检中发现,B超可资鉴别。

【辩证论治】

1、 湿热瘀结证

主要症候: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胸闷、纳呆、口干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附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1) 银甲丸 金银花 连翘 升麻 红藤 蒲公英 生鳖甲 紫花地丁 生蒲黄 椿根皮 大青叶 西茵陈 琥珀末 桔梗

原方治湿热蕴结干焦的黄白带、赤白带等疾病。

湿邪甚加茯苓、厚朴、大腹皮、便溏加白术、藿香;

(2) 气滞血瘀症

主要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 川参 赤芍 桃仁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丹皮 乌药 香附 甘草

若因外感湿热滞留,冲任胞宫气机失畅而起,症见低热起伏,加败酱草,蒲公英、黄柏、土茯苓、柴胡;疲乏无力食少加人参、白术、焦山楂、鸡内金;有炎症结块者,加皂刺、三棱、莪术;胸胁乳房胀痛加郁金、川楝子、带下量多加薏苡仁、白芷。

2、 寒湿凝滞症:

主要症候:小腹冷痛或坠痛疼,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是,得热病缓,经行错后,经血量少,舌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腹中结块加鸡内金、桃仁、莪术,回末不温加炙附子;小便短数加益智仁。乌药;带下量多加茯苓、苍术、腰骶痛加桑寄生、续断、牛膝。

3、 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动。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理冲汤: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无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

原方治瘀血癥瘕,气郁满闷,脾弱不能饮食等。

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培元;三棱、莪术破瘀散结。全方有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消徵散结,行气止痛之功效。张锡纯以三棱、莪术消冲脉之瘀血、又以参、芪护气血,使瘀血去而不至伤损气血,党参、黄芪补气,三棱、莪术以疏通、则补而不滞、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消徵瘀之力,临证相得益彰。

若腹痛不减加白芍、延胡索、蜈蚣;腹泻去知母、重用白术;益热未清加生地、天门冬、无腹部结块者少用三棱、莪术。

若久病及肾则肾气虚血瘀,症见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背酸痛,膝软乏力,白带量多,质稀;神疲,头晕目眩,性淡漠,舌黯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肾活血,肚腰宽带,方选宽带汤。白术、巴戟天补骨脂、杜仲、熟地、人参、麦冬、五味子、肉苁蓉、白芍、当归、莲子。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