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全攻略!(一)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全攻略! (一)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任何部位。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蛇串疮。
二、病因病机:
1. 现代医学:
(1)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 中枢神经病变:
病毒通过感觉神经移至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脊根神经节的炎症,使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增多。
(3) 周围神经病变:
与病毒引起损伤后,周围神经元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的反应, 出现感觉过敏,表现最明显的是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
神经纤维变性,导致2级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而异常放电,产生疼痛。
2. 中医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此段论述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思路:
1. 根据皮损辨证:
皮损颜色:色鲜红者热重于湿;皮损色淡红者湿重于热。
皮损形态:伴水疱紧张者热重;水疱松弛者湿重。
皮损部位:上部与心肝有关,中部与肝脾有关,下部与肝肾有关。根据皮损的分布还可采用经络辨证。
2. 伴随症状辨证:
疼痛的特点:疼痛持续,拒按,属后遗神经痛之实证,气隔血瘀证;疼痛时重,喜按,为后遗神经痛之虚证,湿热虽去,但气阴两伤,气虚血滞。疼痛明显,只见红斑,不起水疱,或根本不发生皮疹为心肝火热证。
伴随症状:口苦、咽干、心烦这属热;伴纳呆、腹胀者属湿;伴少气懒言、乏力者属虚。
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定义: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
带状疱疹持续性疼痛3个月以上。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不考虑年龄因素,带状疱疹后1个月PHN的发病率为19.2%,3个月为7.2%,1年为3.4%。
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3个月后PHN发病率为24%。
除年龄因素外,罹患PHN的其他危险因素为带状疱疹发作时疼痛的程度、皮损数量,周围神经痛的轻重、持续时间,精神状态与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