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一个胸部筛查,肺癌死亡率就能下降20%(二)

01 早诊早筛很重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癌症在整体人群中发病比较少见,现在不一样了,癌症作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大摇大摆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支修益说。   “我们50后的那批人,使用的体检筛查手段太原始了,只要是体检发现都是晚期了,以肺癌为例,几十年的胸透,胸片,都没有降低肺癌的死亡率。现在我们重新思考新时代的筛查手段,防治目的是尽早发现早期癌症。”支修益说。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数据,从2012—2015年的情况来看,肺癌都是第一位的。中国肺癌新发人数在癌症总人数的占比为18.1%,每年确诊肺癌患者超过78万,肺癌死亡人数达到63万/年。肺癌防治成为国家癌症防治的第一大要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表示,可以通过三级预防进行癌症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其中,癌症早筛早诊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早诊的益处,支修益告诉记者:“如果早诊,单一肺癌只要通过胸部筛查,死亡率就会下降20%!早诊,一个是政府、企业筛查,一个是职工企事业福利,覆盖人群10%,90%的人靠我们自身少吃一顿大餐做个(低剂量螺旋)CT就可以。”    根据腾讯医典肿瘤篇及公开信息显示: 肺癌筛查:应该做低剂量螺旋CT,年龄在50—75岁的人应当每年筛查一次; 胃癌筛查:需要做血清筛查(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胃镜检查,年龄在40岁以的人应当每1—3年胃镜检查一次、每5年血清学检测一次、每3—6个月HP感染检测一次; 结直肠癌筛查:需要做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FOBT)、多靶点粪便DNA(sDNA)、结肠镜检查,年龄在45—75岁的人应当每年筛查FIT和FOBT一次、每3年筛查sDNA一次、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75—85岁的人要根据患者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历史个体化推荐,86岁以上的人不建议筛查; 肝癌筛查:需要做肝脏超声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应当每6个月筛查一次; 乳腺癌筛查:需要通过乳房X线钼靶检查、B超,年龄在20—39岁的高危人群应当每年筛查一次,40—45岁的人应当每年筛查一次,45—69岁的人应当每年筛查1—2次,70岁以上的人应当每两年筛查一次; 食管癌筛查:通过内镜检查,年龄在40—69岁的人应当每1—3年筛查一次; 甲状腺癌筛查:做颈部超声检查,高危人群每半年至一年应筛查一次; 宫颈癌筛查:需要做液基细胞学检测(TCT)、HPV的DNA检测,年龄在21—29岁的人应当每3年一次TCT,30—65岁的人应每5年一次TCT+HPV的DNA检测; 脑肿瘤:一般不做筛查,脑肿瘤类型多样,检查手段有CT、MRI、腰穿等,一般有占位效应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等)、头晕、耳鸣等症状时可就诊; 胰腺癌筛查:为B超、内镜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补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检测,建议5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筛查一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