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一个胸部筛查,肺癌死亡率降低20%(三)
02
“三霾五气”是元凶
谈到癌症发病率增长的原因,支修益表示,首先是人口老龄化,上世纪50年代国人平均(预期)寿命50多岁左右,现在增长到77岁,北京超过82岁,上海超过83岁,日本超过84岁,老龄化是慢病发病率增高的主要背景。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癌症的高危因素,消化道肿瘤是吃出来的,呼吸道肿瘤是气出来的,肝脏肿瘤是喝出来的。”支修益说。
支修益还将肺癌危险因素总结为“三霾五气”,即室外雾霾、室内烟霾、心灵阴霾和大气污染、烟草烟气、厨房油烟气、装修污染、爱生闷气。

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抗癌联盟首次将空气污染和可吸入颗粒物列入一类致癌物质。因此在重污染天气外出,一定要减少停留时间,做好防护措施,佩戴能有效过滤PM2.5的口罩。
室内烟霾主要包括烟草烟气、厨房油烟气和装修污染。
烟草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几百种有害物质,明确的致癌物质有69种。相关研究证实,中年以前戒烟,可减少90%以上归因于烟草的风险,肺癌、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戒烟后都呈现明显下降。油烟气和装修污染也会增加肺癌发病风险,因此要做好防范和检测工作。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灵雾霾。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精神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却往往以一种慢性和持续性的刺激并通过降低机体免疫力,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使癌细胞突破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进而形成癌症。
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合理疏解情绪是远离疾病的不二法门。
03
抗癌药迭代史
“怎样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就是要创新治疗手段,创新肿瘤药物。我刚上班的时候,65岁以上的患者原则上不考虑手术。但现在的微创技术,80岁都可以做,90岁还能做消融!机器人技术,消融技术,这些技术为什么诞生,就是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支修益说。
恶性肿瘤药物治疗也经历过一段升级迭代的历史。
1943年,氮芥首次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恶性肿瘤化疗拉开序幕。但“打败敌人一万,自损八千,最后损伤器官,摘掉器官,痛苦地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支修益这样说。
“我刚上学的时候就想,如果有一种抗癌药物只杀伤敌人不损害自己的话该多好。化学治疗目前占相当大的市场,它确实给人带来了很大的毒副作用,这种细胞瘤的第一代化疗药,应用于现在七八十岁的那一代人。很多人疾病没有死,却因化疗毒副作用而死了。人们害怕癌症,不仅是对死亡的恐惧,更是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创伤。”支修益说。

1960年,抑制BCR-ABL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治疗CML的发现,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开创了先河。
1991年,Weissman首次报道了CIK细胞抗肿瘤的疗效评估,使人们将目光聚集到了肿瘤免疫疗法。
2001年,FDA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临床,开创了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2011年,FDA批准第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伊匹单抗。
2013年,癌症免疫疗法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2014年美国FDA批准的两个PD-1免疫制剂,刷新了全世界肿瘤治疗的历史,使更多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看到了希望。抗癌药物研发是很漫长的过程,没有财力,没有科技生产力,没有耐心,是不可能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艰难的临床实践,更多的是面对失败,而不是成功。”支修益告诉21新健康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