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乙型肝炎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
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极高,乙型肝炎相关性骨质疏松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容忽视。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全身广泛分布的嗜肝病毒,维生素D代谢障碍、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血钙、磷一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轴代谢紊乱、降钙素代谢紊乱、性激素代谢紊乱,另外还和慢性肝病后期肝硬化门一体静脉分流以及骨保护素等因素有关的原因导致乙型肝炎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比例明显增加。
那如何及早发现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的骨质疏松症呢?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常不存在骨量减少,而且多数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腰背酸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脆性骨折部位多见于脊柱、髋部、桡骨远端。患者只需定期检测骨密度,早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诊断方法是骨密庋测,即测量腰椎、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
在治疗方面,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需适当的加强脂溶性维生素、钙剂的摄人,适当的户外运动,如出现显著的骨密度降低,则需服用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骨吸收抑制剂:维生素D3和钙剂,提倡应用活性维生素D3。骨化三醇剂量为0.25~0.5“g/d,该药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骨形成促进剂在肝病病人使用尚无成熟经验。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为疼痛,对于疼痛明显者或伴有急性脊柱压缩性骨折者,主要给予止痛治疗。常规的镇痛药即可缓解一般疼痛,不能缓解的可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或其他止痛药。但要注意观察肝功能隋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