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检查却发现肝脏长了个“东西”,我该怎么办?

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既包括世界大势,也涉及普通老百姓的健康与生活。这段时间由于排查新冠肺炎的需要,大量的老百姓接受了肺部CT的检查。由于肺部与肝脏有一部分的距离是很近的,因此很多肺部CT的报告上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肝脏可见可疑低密度影,建议进一步检查。”这句话语句不长,却吓坏了大家,甚至包括那些复工体检的医生同行。我几乎每天都要为此重复的解释无数遍,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下这个原因,于是有了此篇的诞生。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为啥做肺部CT,结论上却有肝脏的描述呢?那是因为肺的下部跟肝脏是挨着的,所以把肺部全部扫描完,图像上就一定会有“部分”的肝脏。可是,你并没有缴纳做肝脏CT的费用啊,所以做检查的时候,肺部扫描结束就停止了,剩下大部分的肝脏是看不到的。问题就来了:肝脏CT“平扫”最大的特点是:只能发现有无,不好判断是啥!如果肝脏是完整的图像,医生还可以根据其上下的走形趋势大致判断图像上的东西是正常的管道结构还是新生的“肿块”。作为影像科的医生,在完成肺部的检查后,肝脏上的东西咋办呢?看见了,不报告吧,也不好。虽然患者并有缴纳肝脏的费用,但万一有问题漏掉了,于心不忍;可要是报告吧,肝脏图像又不是完整的。于是便出现了上面的报告方法。在这里多一句嘴,可能会有好事者说:“医院就不能把肝脏扫描完整吗?都钻钱眼了!”可等肝脏扫描完,肾脏的部分图像又出现了,以此类推。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所有患者都只用来做全腹部CT了。书归正传!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以上结果出现有两种可能性:1、其实肝脏上啥也没有;2、可能的确有东西!

那看到这种结果,需要害怕么?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肝脏上有点“异常”的东西其实并不少见!当然,老百姓最害怕的是闻风丧胆的“肝癌”,所以拿到这个结果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这个疾病。由于其“癌中之王”的称号早已深入人心,很多患者在就医前会心神不宁。当然,谨慎没错,但我们也应该了解到:我国的肝癌绝大多数是跟乙肝或者丙肝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没有肝炎、没有肝硬化,那平白无故就得肝癌的几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如果不是肝癌,那可能是啥呢?最常见的就是:肝囊肿或肝血管瘤!这两种是肝脏最容易得“良性肿块”。就我的经验而言,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还不低,就是“不少人都有”。至于这两个东西怎么处理咱们以后单聊,否则就有点离题了。如果你是乙肝或者肝炎患者呢?当然就需要更加重视,但咱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能早点发现就能早点治疗!治好的几率也就越高!这也是不辛中的万幸!在这里呢,我也提醒一下有每年做体检的患者,当你做肺部CT发现肝脏有东西时,你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拿出,看看“肝脏B超”这一部分的结果,其实很多人早就发现了,只不过没细看或者忘记了,如果上面早就写了:肝囊肿或者肝血管瘤。您就更不用紧张了。

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应该做什么检查呢?

应该怎么选择检查方法,是有一定技巧的!

我发现一些基层的医生往往会跟患者再开一个针对肝脏的CT平扫。这种选择也符合患者的心理预期,但我觉得却并不是很适合。因为我前面已经提到了CT“平扫”的特点了,仅仅“平扫”是不容易判断肝脏里的东西到底是啥,甚至有时候还不如肝脏B超。比如对肝囊肿的判断。所以一般而言,我会建议患者先做一个专门针对肝脏B超,如果是肝囊肿,就可以又快又便宜的做出诊断了。但有些患者不容易接受,觉得我是CT发现的,你却反过来让我去做B超?在他们心里,似乎B超是比CT要“低端”的检查,其实并非都是如此!

如果做完B超,结果是肝脏有个“实性病灶”,那应该怎么办呢?现在B超的报告大都不会是非常肯定的,而是XXX可能,比如“肝血管瘤可能”。说到这里,咱们就得来好好聊聊所谓的影像学诊断了,不说清楚,大家后面也不好理解。影像学诊断---不管B超,还是CT,或是磁共振---都是“照片”,还是隔着肚子拍的“照片”。大家可以看看那些照片,是不是都像“黑白素描”,我常说“还不如你手机拍的照片分辨率高”。这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没办法把摄像头伸到肚子里去看!所以请大家牢记:影像学诊断都是“仅供参考”的!不是能确诊的方法!虽然对于很多疾病影像学的准确率可以说非常非常高,但其根本的性质决定了。临床上唯一确诊的方法是:病理学检测!说白了就是把那个“东西”拿出来看!但我们不可能啥疾病都靠病理,对于那些很小的良性的甚至不需要治疗的小病,没谁愿意去冒风险。因此,影像学诊断虽然不能确诊,但对我们来说却非常重要!

当我们需要做影像学检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主流的有B超、CT和磁共振,价格也时由低到高。其工作原理咱就不细说了,基本就是“人不识货钱识货”,多出的钱大部分情况是不会白花的!所以基本(我说的是基本,前面我但到了有时候B超会更好,那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排序就是磁共振强于CT,CT强于B超。

因此如果B超发现肝脏的病灶比较大,3~4cm以上,增强CT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请记住:一定是增强CT!在检查时间上CT扫描比较快,所以每天可以做的患者数量相对比较多,等待排队的时间也短一点!但是如果增强CT结果不明确,说明这个病就没那么简单了!下一步就是做磁共振了!

如果B超现实肿块比较小,1cm左右或者更小,我就不建议做CT了,而是直奔磁共振了。因为:对于肝脏小病灶,磁共振更好。

说到磁共振,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如果你的身体里面有金属植入物,那就麻烦了!因为磁共振是强磁场,所以医生必须弄清楚你的植入物是不是忌讳磁场!弄不清楚肯定不会给你做,可大部分患者在被植入金属物的时候都没去关心这个问题(比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金属牙等),所以很难弄明白,只好放弃做这种检查;其次,做磁共振的时候,对憋气的能力要求很高,为啥呢?因其磁共振扫描很慢(慢工出细活!现在知道为啥要多花钱了吧?为啥小病灶磁共振更好了吧?如果憋不住提前喘气了,那图像就是模糊的!钱就白花了!所以,对于有严重肺部情况的患者,憋气能力很差,那也就别做磁共振了。不便宜,做了拿到的结果模拟两可也可惜。如果没有以上两种情况,就可以考虑做磁共振了。

我把现在的磁共振分三大类:平扫,增强,普美显增强(一种特殊的增强,目前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开展,也是最贵的一种),对于肝脏肿块而言,平扫我一般会直接略过,甚至一般的增强我都会略过,直奔最贵的普美显增强。为啥?且听我娓娓道来!

患者来找我看病,是希望得到明确诊断的!可是医生都肉眼凡胎,看不透人的肚子,医生诊断靠的是检查。然后把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后给你一个答案。(如果您非要说:医生不靠检查就看不了病了么?那您看到这里也就不用往下继续阅读了!)所以检查结果,尤其是影像报告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但说到影像检查,我前面分析的很清楚了,都是间接证据,是可能有错误的!说白了:影像医生是可能报错的!现在的医疗环境:谁有犯错的勇气?于是乎便出现了一下场景:B超报告:肝脏占位病变,XX可能性大,建议CT检查。遇到个没有经验的医生,又开了一个CT平扫,结果是:肝脏占位病变,建议CT增强;等患者做完增强CT,结果显示:肝脏占位病变,XX可能性大,但肿瘤不排除,建议磁共振;做完磁共振,结果显示:XX可能性大,建议磁共振增强;等再做完磁共振增强,结果上又建议去做磁共振普美显了。我把这个比喻成:爬台阶!我在门诊会遇到不少这样“爬台阶的患者”。为啥会如此?很简单,如果一项检查背后有更强大的检查的时候,如今的医生不敢也不愿意去说:“就是它了!”万一错了,一句话就能击溃医生:“明明还有XX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你为何不建议去做?你这是耽误病情,草菅人命!”我唯一在磁共振普美显的结果上不会看到建议再做啥别的检查了,因为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它到顶了,推无可推了!它要是还弄不明白,也只好老老实实的写:建议定期复查!所以,对于我自己的初诊患者,我会分两种情况处理:低肝癌风险的小病灶,我就建议:舍不得花钱可以就用B超复查,变化如果太快不对劲了,咱再去话大钱;如果患者有肝炎肝硬化,肝癌高风险的,省略中间检查,直奔磁共振普美显。别看它贵,但实际上是节约了时间,节约了金钱,更节约了心灵的煎熬!一步到位!

那磁共振普美显做了是不是能确诊?再强调一遍:隔着肚子做的检查都是“可能”。前文已经提到了唯一确诊的方法是:病理检查。小病灶我就不在啰嗦了,说说不能明确性质的大病灶。当所有检查都不能明确性质,但又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医生有时候会建议穿刺活检!往往会有家属反对,主要是害怕所谓的活检会引起“肿瘤转移”,我想说的是:话没错,但方向错了!穿刺是可能导致肿瘤转移,可不穿刺,就不能明确诊断,治疗就上不去。肿瘤都是有大量的血管的,时时刻刻有大量的血液流过肿瘤,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肿瘤细胞脱落随着血液流向全身。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同医院教授之间的奔波过程中,其间肿瘤往全身转移的几率要远远高于穿刺活检!!!

最后说一下抽血检查,为了明确肿瘤的性质,医生一般都会跟患者抽血,主要是一方面排除肝炎,一方面查肿瘤标记物,这都是来辅助影像学诊断的!在这里我说一点肿瘤标记物:阳性。有可能或者很可能是!阴性,不能肯定说不是!所以,血液结果也是: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没想到一下子又写了这么多,该结束这篇科普文章了!说明一下:我是外科医生,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的小结,不一定准确!尤其是不知道影像科医生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此文不是让读者自己给自己看病,是希望患者去医院的时候目的更明确。与医生沟通更和谐,有病看医生!------这才是一切的关键!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