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二)

转自西交一附院妇产科 肿瘤化疗可导致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FN是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指ANC<0.5×109/L或预计48 h内下降至<0.5×109/L;发热是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 h。 FN的发生风险与特定化疗药物的骨髓毒性、剂量强度、是否联合化疗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疾病类型;②治疗目的: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③患者自身风险因素;④化疗方案(高剂量化疗、剂量密集型化疗或标准剂量化疗)。根据化疗后FN的发生风险不同将化疗方案分为三类:①高危方案(FN发生率>20%);②中危方案(FN发生率为10%~20%);③低危方案(FN发生率<10%)。 患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①年龄>65岁且接受全量化疗;②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③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④肿瘤侵犯骨髓;⑤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创伤;⑥全身体能状况较差,合并其他疾病,如肝(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肾(肌酐清除率≤50 ml/min)、心、肺、内分泌等器官和系统的基础疾病;⑦营养状况差;⑧慢性免疫抑制状态,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和移植后的长期免疫抑制等。 预防性使用G-CSF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或减轻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或缩短粒细胞减少的时间,从而降低FN、严重感染和死亡的发生风险。预防性使用G-CSF可用于首程化疗后、预期可能出现严重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一级预防),或者用于既往化疗后出现FN或虽无发热但出现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再次接受相同方案的化疗后(二级预防)。G-CSF可选择普通短效剂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多次注射,或者半衰期更长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单次注射。具体用法如下:①rhG-CSF:每日剂量为5 μg/kg,1次/d,化疗后次日即开始使用或最长至化疗后3~4 d内开始每天使用,持续用药,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从最低点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PEG-rhG-CSF:单次剂量:成人6 mg,儿童100 μg/kg(最大剂量为6 mg),每周期化疗24 h后使用,推荐与下一周期化疗间隔时间至少为12 d。基于已有临床证据,PEG-rhG-CSF可用于3周或2周化疗方案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 CSF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①骨痛:10%~30%的患者发生轻度至中度骨痛,非麻醉性镇痛药通常可以有效控制症状。②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过敏反应,较为少见,无需常规抗过敏治疗。③脾脏破裂:有报道使用G-CSF后发生脾脏破裂的病例。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认为与循环粒细胞和髓样前体细胞在脾脏内积聚有关[6]。尽管G-CSF引起的脾脏破裂少见,但它有潜在的生命危险。④肺毒性;⑤其他潜在毒性反应: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出血、镰状细胞病患者发生镰状细胞危象等。 参考文献: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