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蛋白尿
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及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蛋白尿,特点是尿蛋白持续不消退,或伴有血尿、浮肿、高血压等表现;也可呈单纯性蛋白尿,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
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
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
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3.溢出性蛋白尿
是由于血循环中某些较低分子量(<6~7万)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并无肾本身病变。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严重挤压伤的肌红蛋白尿、骨髓瘤及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尿等。
此类蛋白尿的特点:①是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②是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③是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4.分泌性蛋白尿
指肾小管、下尿路分泌的蛋白或其它蛋白质所致的蛋白尿。
如肾小管受炎症或药物刺激后分泌IgA或大分子的Tamn-Horsfall蛋白质,其是形成管型尿的基质,也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但量不多。
黏蛋白是由于尿路感染所产生的脓、血和分泌物及前列腺液、精液或混入阴道分泌物所致,含量一般不多。
5.组织性蛋白尿
正常尿中有一些可溶性的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含量较少,但当中毒、缺血、炎症或肿瘤引其组织坏死时,含量可增加。
如肾小球肾炎时尿中排除肾小球基膜抗原,肿瘤时尿中可查到与中流有关的特异抗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