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病因、表现及预防治疗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每个单位内骨组织数量减少。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起自胚胎时期,并持续到出生后20多年。成年人骨骼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但骨的代谢却持续不休,即骨的生成和骨的吸收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年龄超过40岁后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骨的吸收却增加,数十年后骨组织数量只有30岁时的一半量,一旦骨的密度降低至难以忍受日常生活中所受的应力,便会发生病理性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的因素:1、激素调节失控,如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调节紊乱。
2、营养缺失,如钙的摄入不足,机体为了维持血清钙的水平,就要将骨中的钙释放到血中,由此骨中钙量逐渐减少,引起骨质疏松;微量元素缺乏;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维生素C缺乏,使成骨细胞分泌的细胞间质减少,影响骨基质形成和使胶原的成熟发生障碍,
产生骨质疏松;酗酒、吸烟、过多咖啡和咖啡因摄入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3、废用因素,机械性负重应力为影响骨骼发育和再塑的主要外来因素,当运动减少时就容易产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如骨折后石膏制动,神经与脊髓损伤和长期卧床的病人。当日光照射少时,可以使维生素D不足,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4、免疫功能紊乱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关系,多种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与骨代谢异常有关。
5、年龄和性别的因素,骨骺关闭后,骨骼的形态发生变化,骨膜和内骨膜的面积都在增加。年龄超过40岁以后,内骨膜面积增加迅速,皮质骨数量逐渐减少,骨小梁亦渐见减少,女性比男性更为明显。平均每年减少了0.5%。在骨组织减少过程中,两性的差别很显著。男性的递减率为每年0.5~0.75%,女性为1.5~2%,甚至有高达3%的。 一般女性从40岁开始,男性从50岁以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物盐和基质均有减少,骨量趋于下降。女性绝经期以后,骨量快速丢失,易产生绝经后骨质疏松。
6、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慢性肠炎、脂肪泻、无酸症、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肠液分泌障碍等)、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肥大细胞增多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胱氨酸尿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7、药物性骨质疏松,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8、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乙醇中毒者。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测定,还有X线等,一般说小于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个SD(均值差),则为可疑,如小于2个SD则可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还有X线的骨皮质变薄、压缩性骨折等都是诊断的依据。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卫生宣教、体育锻练外,合理的饮食和补充钙剂是很重要的,乳制品、新鲜蔬菜、豆类中含钙量较高,如一杯牛奶约含200毫克钙,所以不能偏食和厌食。关于补钙问题争论很多,除了有肾结石病人要注意钙摄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摄入800-1200毫克钙,同时服用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这样能大大减少骨折的发生率,现在有许多药物能治疗,如双磷酸盐类、密钙息、维生素D等,对治疗骨质疏松都有效,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骨质疏松十大临床表现
一、腰背酸痛
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量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腰背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若压迫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
二、身高缩短,驼背
身高缩短和驼背的出现较腰酸背痛要晚,而且说明了骨质疏松症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内骨小量萎缩,疏松而脆弱的椎体受压,导致椎体楔形变,即前面扁,后面厚,从而导致身高缩短和驼背。
三、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是常常在轻微暴力作用或日常生活中发生,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我们在门诊救治的一个病人仅仅是去拿一件晾干的衣服就出现了椎体骨折,而且骨折了二次。这种脆性骨折的另一特点是可以反复骨折,也就是说一次骨折后,不同部位再次出现骨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四、频繁的抽筋
产生腿脚抽筋的直接原因是调节肌肉功能的钙磷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外的钙应呈平衡状态,而经常抽筋可能是一个信号:人体对钙、磷的调节能力下降了。
五、体力下降
骨质疏松可导致体力下降,患者常诉说乏力,四肢酸软,稍重一点的物品便提不动,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六、低体重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体重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体瘦的人更容易得骨质疏松。而且,体重短期过快下降也会影响人体骨密度。胖的人脂肪组织多,雌激素水平较高,瘦小的人脂肪组织少,雌激素水平低。雌激素是骨质疏松的重要保护因子,能促进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七、心情不佳
除了身体方面的问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自由行动,引起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丧失,使得患者的情绪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
八、习惯性缺乏运动
现代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梯以电梯代步,以电话联络代替登门造访,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增加。医学专家最近证明,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多岁的女性,都有可能患此病。
九、好发年龄
在骨质疏松骨折中,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约为30%-35%,而男性较少。女性的骨量峰值比男性低,而且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显著下降,同时维生素D合成下降等多种因素造成骨量丢失增加。
十、骨折常见部位
约半数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其次是肩背部、颈部、膝部和脚踝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全身骨骼、关节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部(挠骨远端)、髋部和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