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把脉,如何覆怀而愈?附脉案一例:右寸浮散如何理解,如何应对(原创:董雪峰先生)



不懂把脉,如何覆怀而愈?附脉案一例:右寸浮散如何理解,如何应对(原创 : 董雪峰) 

前段时间岳母咳嗽,由轻渐重,已有20余日。日间偶有咳嗽,夜间咳喘加剧,平躺则胸闷气喘。自己吃些药又去医院看了医生,症状无明显改善。

趁着从深圳回广州的时间,我给她打脉,右寸脉浮散,右关脉弦偏紧,右尺脉沉细无力,左手脉沉细弦偏紧。脉气疲弱。

该怎么处方呢?

单从左脉分析,显然是寒气入里,麻黄附子细辛汤最是合适,

从右关来看,又是寒饮停留,小青龙最佳,

从右尺脉来看,肾阳虚,肾气不能行其固摄之力,应用温阳潜镇。

单从右寸来看,脉气浮散,如雾气般无力,轻取可得,稍重即过而不得。这种浮散的脉象是一个怎样的感觉呢?有的人也许会问。

这种浮散的感觉就像是飘散的雾气一般。

用手在最表层轻轻取之才能感觉到,稍稍一用力马上就感觉不到了。这种脉经常可以见于支气管炎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扩心病患者。代表的是心肺力弱,不能行其敛降之职。患者多伴有心慌、胸闷、气喘、汗出、怕冷等等。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改怎么具体处方呢?

我开了小青龙汤,加附子,芡实,龙骨,牡蛎和人参。

为什么开小青龙?难道不怕方中麻黄、细辛耗散肺气吗?以我个人经验而言,对于一些稳定性高的脉象,脉方对应,效果明显。比如但凡是咳喘见弦紧脉,用小青龙加减必效!且不论弦紧出现于哪个部位,都可以用小青龙汤。就像《伤寒论》里有:脉浮,身热,口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张仲景只说是脉浮,并没有说是哪个部位脉浮。也就是说无论是寸脉关脉还是尺脉的脉浮,都是符合条文的。关于这些论点,是我临床经验所得,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弦紧脉是最容易把握的脉象之一。但凡见是脉,均可用小青龙,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曾治疗一个咳嗽患者,双关弦紧,予小青龙,吃的第一第二天说效果很好,第三天患者跑过来跟我说,怎么吃了你的药症状加重了,还有咽干咽痛。我一打脉,发现右寸脉浮取极细,脉形大,按之脉气散。我问患者是不是吃了煎炸食品,患者承认是吃了,然后咳嗽加重。我不禁无语,明明是自己吃错东西,导致肺部虚火,才会出现咳嗽加重伴咽干痛,却要怪到医生头上来。这样的患者真是让人寒心啊。我给她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天竺黄、芦根和浙贝,吃了咳嗽和咽干痛就好了。

还有一个患者,咳嗽、胸闷,出汗怕冷。自诉一旦咳嗽就要很久才能好。我把脉发现有关脉濡弱而大,右寸浮散,按下去却显得弦紧。这该怎么处方好呢?我采取了较稳妥的方法,开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因为患者胸闷、脉浮弱,当时经验未到,实在不敢开小青龙。患者吃药后复诊,各种症状都要缓解,咳嗽减轻一些。我以打脉,脉象基本没变。一狠心之下,开了重剂桂枝汤加少量人参,然后加上减少分量的小青龙汤,加重五味子用量。患者吃了这次中药,咳嗽就逐渐好了。

可见,凭脉用药的重要性。

岳母吃开了4副药,吃了第一幅药,第二天我问她,有没有好些,满以为药到病除,没想到她告诉我,好得不明显。夜晚还是时有不能平卧,平卧则咳喘。我不禁一惊,看来不简单啊。再打脉,发现脉气明显从容多了,右寸脉也不显得浮散了,但是却弦而略大。可见这右寸脉浮散处理的要注重收敛气机,气机收敛,脉象自然就会回敛。

现在是外寒内饮兼肾气不固,痰气不降。考虑原方已经有附子加龙骨牡蛎芡实。参考麻黄射干汤,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射干、紫菀和款冬花,加强降痰气。然后就回深圳忙了。

几天后,打电话回家。媳妇报告说已经没有咳喘了,只是白天有些痰。嘱用肾气丸口服调理。

(完)

(注:2014年国庆节后到十堰市拜师学习期间,听曾贤杨师兄说:“董雪峰师兄中医研究生毕业多年临床后,又到十堰拜任之堂主人余浩先生学习中医2年余,擅长脉法,用药精纯……。”后到其住处拜访,因董先生有事已回南方老家,一直到我离开任之堂诊所,也没拜到先生甚为憾事。也许是缘分未到吧!)

(附1:以此医案例中,可见董先生脉诊真功夫,取名“脉案”,名与实符!)

(附2:的确临床日久,有时一脉定理,一脉定法,一脉定方,一脉定药。而疗效有时出乎吾之意外!在这比较浮躁之世间,如何沉潜沉静下来,悟悟脉法,也许是我毕生之追求)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