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路上,你我同行

行医路上,你我同行——新生儿科工作纪实

儿科    任玉梅   尚娅光

        新生儿室的门,大多时候都是紧闭着,只能听到室内婴儿的啼哭声,不时传来心电监护仪上的报警声。一扇门,隔断了父母的视线,但隔不断家长的那份期待和牵挂。收住新生儿的孩子生命体征不平稳,有的宫内窘迫、有的生后窒息、有的需要气管插管、有的早产,只有36孕周、甚至27、8周,体重二、三斤……

        新生儿是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时期:由胎儿转变为新生儿,无论是环境还是机体功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在母体温暖的宫腔内突然降临到陌生、寒冷的世界;由妈妈代替一切,突然需要自己呼吸和循环。这些转变过程中,往往出现问题。病情变化极快的特殊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小小的生命面临重大挑战,且病情隐匿难以把控,需要大夫护士细心观察、迅速判断、果断处理。

        新生儿工作忙碌而又繁琐,因为病情在变、体重在变,医嘱天天都需改变。医生需要借助计算器来算每个孩子的用药和液体量,精确到微克和毫升。医生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随时听候产科的电话,铃声想起,急忙拿起急救箱,常年奔跑于产科、手术室,新生儿科之间,协助一个个有困难的新生命的诞生……

        护士工作亦辛苦万分,每3小时1次的喂奶、更换尿裤,喂水。还有定时治疗、血糖监测、配奶、洗澡、口护、肛周护理、脐护、皮肤护理、配液、测体重、抽血、穿刺、抚触等等,每块尿布均需要称重量,精确到“克”,计算出入水量……。护士配比药物更是万分小心。几十平方的病房,我们每个班次不知道要走多少个400米。

        大夫之间互相协作,二线大夫住在医院,有上级医生的指导,有护士的三查七对,医护和谐,团队合作,我们全力救治,见证一个个生命奇迹。      

        工作的劳累是我们努力能够克服的,最大的困难是面对患儿家长的不解和焦虑:我的孩子需要住在里面吗?你们对孩子好吗?孩子究竟怎么样了?有时甚至是无端地猜疑。面对家长的不安,我们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和支持。每当患儿痊愈出院,家长看到孩子长胖的小脸了,听到护士一遍遍叮嘱:需要怎么服药,如何喂养,如何调护等等详细的出院注意事项。声声关爱中,感受到起初的焦虑是多余的,他们能感受到孩子在这里得到满满的爱。

        半月前,科室团队成功复苏一32周,1.4kg的早产儿,呼吸窘迫,颅内出血,重症酸中毒,重症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全力抢救,患儿生命逐渐体征平稳。可惜就在住院的第九天,患儿突发下肢肿胀青紫,董主任急速赶来,果断判断孩子下肢静脉栓塞,紧急给予溶栓治疗,症状逐步缓解,免于病情进一步恶化。虽然治疗过程中,病情数次变化,但是,家长能感觉得到我们地真心付出。患儿家长送来的锦旗,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儿科工作近十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习惯了这样熟悉的白班、夜班、下夜班的工作节律,习惯了这样黑白颠倒的生活节奏,习惯了没有假期的节假日,习惯了这样的啼哭声…….,我们就这样彼此鼓励,彼此支撑,共同进步。新生儿病房有无到有,由一张床发展到独立的病区,挽救了一条条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

        有友爱、有理解、有支持、有团队。

        行医路上,你我同行!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