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哮喘当感染治:之二

误区二我只是咳又不喘,我得的不是哮喘

临床上将一部分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认为是“支气管炎”,也是导致某些患者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原因。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哮喘发作都有“喘”,部分哮喘可能以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而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如果咳嗽持续发生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并且有以下几个特点,就要考虑到哮喘的可能:

1.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

2.化验或者其他检查表明没有明显的感染征象或长期的抗生素治疗无效;

3.支气管扩张剂可以使发作减轻;

4.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

5.运动、冷空气过敏原或者病毒性感染等诱发发作;

6.有季节性,多见于春秋两季且反复发作;

7.胸部X线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加但无其他器质性改变。

对可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应该进一步行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以明确诊断。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往往难以配合肺功能检査,医生的经验判断就显得格外重要。秋冬季节更替,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明显增多,如果发热、流涕等症状都已好转,而咳嗽久治不愈,对此要引起重视,应及时诊断或排除哮喘,以免延误治疗。

当前,滥用抗生素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错把变态反应性炎症当成细菌性炎症;错把诱发、加重哮喘发作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当成细菌感染;错把哮喘缓解的“功劳”记在抗生素上;错把咳嗽变异性哮喘当成“支气管炎”误诊误治等,导致某些哮喘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

无指征地使用抗生素,给机体带来的巨大危害,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坏、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甚至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此外,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6月龄之前使用抗生素,儿童期罹患哮喘的风险将增加70%以上。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1.重度或危重度哮喘急性发作;

2.副鼻窦炎导致的哮喘加重;

3.为了减少激素依赖性哮喘糖皮质激素用量: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有合并细菌感染的证据:如痰菌阳性、血白细胞增高、咳脓痰等。

患者也要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长期、规范化用药,争取获得哮喘治疗的最佳疗效。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