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害怕心梗“二进宫”,听听院长怎么说!
临床上, 心内科医生经常看到辛辛苦苦抢救回来的患者,有时候才过了半年又发生了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又不得不再次接受抢救和住院治疗。安徽省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洪巨教授指出,心梗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 而心梗的复发不仅仅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 更是中国慢病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议题,普及心梗疾病科学知识、提高公众预防意识和自救能力迫在眉睫。“坏胆固醇”是作祟元凶
作为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呈现上升态势。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网络申报数据结果,中国大陆PCI病例数稳定增长。全球统计报告也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存在高死亡风险,超过50%的患者于1年内死亡。
研究表明,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数据显示,中国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70%以上都是由胆固醇升高所引起。而在众多危险因素当中,胆固醇指标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它通过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对身体造成隐匿、进行性、全身性和器质性的损害。据了解,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王洪巨指出,“坏胆固醇”危害极大,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
定期检查规范服药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成为我国所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首位,面临严峻挑战。王洪巨呼吁,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需共同努力,确保健康。医生应该做好患者的疾病教育工作, 需要使用他汀药物治疗的患者,要积极进行药物干预,而患者家属则应该积极配合医院督促患者开展下面两项工作:
一是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坏胆固醇(LDL-c)数值,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
二是不同人群要认清目标值,健康人群、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冠心病和心梗人群等各自对应的坏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值是不一样的, 血脂化验单只显示健康人群的坏胆固醇目标值,非健康人群的目标值应当更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疾病患者,请遵医嘱,坚持长期、充分利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