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精神性疾病的危害:之一

精神病学并非是一门只有生物学因素起作用的临床学科,甚至不是一门纯粹的生物医学学科。因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诊断、治疗乃至康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若不能跳出纯粹生物精神病学的框架束缚,对精神病学的认识就很难避免偏颇之处。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认识,开始尝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识精神症状的形成基础,以期能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精神症状和精神障碍,也希望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乃至康复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在阅读发展心理学的书籍时,概括了心理活动或曰精神活动的发展顺序,并绘图以助理解和记忆。

一、精神活动发展的三个层次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图一  心理(精神活动)发展的三个层次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认为可以约略地把精神活动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层次(图一)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精神活动,即与神经系统自然发育相关联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保证年幼个体具有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多与本能活动相关,即与内在的生理需求相关,有赖于养育者对他们的爱和责任心。这个层次的精神活动在人生的极早阶段即出生后就获得了最快的发展,为此后的另外两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智力性精神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幼年个体逐渐增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并随着感觉运动能力的增强,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外部世界的认识能力也日渐增强。这一智力性精神活动有助于幼年和童年个体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性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以保证他们能够在其生存环境中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地增加自己的安全生存概率。该层次精神活动的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能力的养成,与好奇心和探索活动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这个层次的精神活动在儿童和少年期就基本发展到初步适应生存环境的水平,以作为后续精神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个层次的精神活是最高级别的精神活动,是为社会性精神活动。这个层次的精神活动是建立在前述两个较低层次精神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此层次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体适应人类社会活动的生存能力。这一层次精神活动的发展包括了解人类社会结构、认识人类社会组织机制以及掌握人类社会运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扮演能力。尽管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接受这类适应人类社会能力的训练,但一般情况下,这一层次精神活动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少年期、青年期以及成年早期。

 

以上三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条件,其中部分是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部分是由个体自身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或后天因素决定的。

一般而言,除非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缺陷,绝大多数个体都能完成第一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发展。相对而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发育缺陷(如先天愚型)或生存环境中有极为特殊的限制(如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被野兽养育),或正常心理发展发生病理性阻滞(如婴儿孤独症)的个体,第二个层次的精神活动发展就可能达不到正常水平的发展,永久性地落后于同龄人的精神活动发展水平。

这种情况就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精神发育迟滞,旧称“精神发育不全”。若一个人的儿童期及少年期智力性精神活动达到正常发展水平,接着就应该进入以社会性精神活动发展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期。这一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充分发展决定了个体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未来的人生进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应付裕如,甚至如鱼得水。

反之,若一个人在形成发展这一层次精神活动的过程中,因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而未能得到正常发展,就会造成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

其中,前者如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因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先天因素,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和模仿方面难以企及同龄正常儿童、少年和青年的水平。他们往往会因为这方面的缺陷,被社会性精神活动发展水平正常的同龄伙伴排斥,进一步丧失了后续补偿发展社会性精神活动水平的机会。

后者如在儿童少年期甚至青年期起病的多种慢性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和抑郁发作等患者,因患病后伴随着的脱离社会接触,丧失了发展社会性精神活动的最佳时机和与同伙共同成长的环境或机会,其社会性精神活动发展也显著滞后于同龄伙伴。

这些患者中的大部分人在接受系统规范的医疗干预之后,精神疾病可以有非常明显的改善,甚至达到痊愈疗效,但其未能达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性精神活动则始终影响到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存在相对持久的缺陷。这也是为何很多患者家长发现的,患者疾病症状改善,但其社会成熟程度却存在明显的缺陷,让人觉得是不应有的“幼稚”。同样,这些患者因为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极易有适应不良行为,又极易因此发生新的精神应激,进而又诱使疾病复发。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