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要不要吃药:之二
母乳为什么会导致黄疸升高或者持续不退呢?母乳性黄疸于50年前首次提出,指发生在健康足月儿中、与母乳喂养相关的一种常见的未结合胆红素(UCB)升高为主的胆红素血症。
母乳性黄疸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的时间是出生后3~4天,黄疸高峰时间是在出生后5~7天,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出生后6~8天出现,黄疸高峰时间是在出生后2~3周,黄疸消退时间可达6~12周,婴儿除了黄疸其他均正常,至于母乳中究竟是什么造成持续的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还未被确认。
由于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专家认为黄疸时应终止母乳喂养。美国儿科学会(AAP)《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指南(2004)》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否定。认为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该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在生后前几天内,临床医生应该鼓励母亲每天喂哺孩子至少8-12次。母乳喂养不足伴随的热卡摄入不足和脱水可以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增加喂哺的频率可以减少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指南反对对于没有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患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认为对于黄疸的消退毫无益处。
黄疸的治疗
目前,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蓝光照射)、输白蛋白、换血疗法等。光照疗法就是用特殊的光线来降低存留在婴儿皮肤里的胆红素,使其更容易地排出体外。将婴儿放在光疗箱的蓝光下,只穿尿片就可以了,蒙上眼睛以免眼睛受损。将婴儿放在灯光下持续一至两天,需要哺喂时将婴儿抱出。一旦婴儿的胆红素水平下降,就不必再使用光照疗法了。
光照疗法的一个弊端就是会减少妈妈和刚出生婴儿的相处时间,对他们之间的亲密互动造成了影响。所以如果必须采用光照疗法,就要尽可能地帮助妈妈保持和婴儿的亲密接触并坚持母乳喂养。
吃中药能不能防治黄疸?
过去,人们(包括医生)常常让新生儿口服茵栀黄口服液甚至注射茵栀黄注射液防治黄疸,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都是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金银花提取物,认为这几味中药性苦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新生儿吃了茵栀黄制剂,不但可能会影响他的消化道功能,而且容易导致肠道微环境改变,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曾经有患儿注射茵栀黄注射液后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2008年1名出生9天的新生儿因注射茵栀黄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于2016年8月31日明确规定茵栀黄注射液为新生儿、婴幼儿禁用药物。此外,茵栀黄制剂里面的金银花成分还可能会引发患有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的小孩的溶血,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诱发或者加重新生儿黄疸的情况。
再加上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均属于生理性黄疸,可自愈,因此,不建议家长们也乱用药预防或者治疗新生儿黄疸,如果确实需要,一定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