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常见误区。
误区1: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某天中午,儿科急诊突然冲入3位家长,抱着9个月大的患儿,高声喊叫:医生!患儿发热40℃了,救救他!我赶紧过去把患儿放在床上仔细检查。患儿精神很好,我拿过患儿家属手里的水瓶,患儿很快就喝起水来。让家属先把患儿的外衣脱下来,给患儿服用1次退热药物,并建议多喝水,防止高热惊厥。家长听了我的解释,很快就不那么紧张了,20 min后患儿查血结果回来,体温已经降了下来。
精神状况良好者病情一般不会重 发热是患儿感冒时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上述患儿,虽说高热40℃,但病情不严重,否则一定会表现在精神上,很可能会精神萎靡或者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的高热。
误区2:盲听家属建议,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部分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在接诊发热患儿时往往容易盲目听取患儿家长的建议,给予口服退热药甚至是给予激素治疗。对于纠正这种常见误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 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
误区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下面对此作出详细讲解。
多喝水补充体液 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 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小儿发热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
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 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
退热贴的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是一种辅助措施。
不宜进行冰敷 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