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怎样合理选用退热药?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有专家认为,如果儿童体温达到 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 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应予治疗。体温 39℃ 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 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

        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 39℃ 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 40℃ 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退热滴剂、混悬剂和颗粒剂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

        另外,药物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用药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对应于不同年龄段和相应体重列出,注意事项明晰。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容易出错。药片黏附在小儿胃肠道某些部位上还可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性损害。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物。除退热外,还有消炎镇痛等作用。故对某些发热兼有明显炎症的患儿(如重症上呼吸道感染),能使堵塞的咽鼓管再通或使吞咽通畅等。

        但该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出血、水杨酸反应、皮疹或哮喘等不良反应,其中哮喘最多见 ﹙约占 2/3﹚ 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

        用于退热的药物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

        赖氨匹林散(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 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无阿斯匹林的胃肠刺激作用。常用剂量 10-20 mg/kg。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该征是以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变,但病因并未完全阐明。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

        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

        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在儿童目前仅限于儿童风湿病、川畸病等。因其药理作用弊多于利,故建议不应常规使用。常用量每次 10-15 mg/k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必要时 4-6 小时 1 次。

        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 8 小时。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

        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 5 mg,高于 39℃ 时可用 10 mg,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 6-8 小时。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 40 mg。混悬液浓度 100 mg/5 ml。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同时该药可防治急性肺损伤,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用药适应证

其用药适应证为具备以下 2 项或超过 2 项者:

(1) 呼吸>40 次/分

(2)心率>140 次/分

(3﹚ 体温>39℃

(4)外周血细胞>15?10^9/L 或 4?10^9/L,杆状核> 0.15。

        该药的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该药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可能有皮疹、药物热和黏膜损伤,偶可引起肝肾损害。

        作用起始慢,但较持久。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

        WHO 推荐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尤其适用哮喘、流感或水痘的发热患儿,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 10-15 mg,每日不超过 4 次,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 3 天。两个月以下婴儿应遵医嘱使用。2 岁以下用 10% 滴剂,2 岁以上服用 5% 糖浆。

        吲哚美辛又名消炎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阻止致热原进入人脑组织,解除致热原对下丘脑体温调解中枢的剌激而达到降温目的。具有降温作用温和、稳定、出汗少、无不适感等优点。

        有研究发现,此药比阿司匹林退热快,可减少住院天数,疗效明显,且对某些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也有效。但该药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35%-50%),主要有体温过低、休克、过敏反应及骨髓抑制等。

        常用量: 每次 0.5-1 mg/kg 口服,如口服药 2 小时体温不下降者可再服用 1-2 次。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

        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多用于滴鼻。应使用 20% 溶液,婴儿每次每侧鼻孔 1-2 滴,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每侧鼻孔 2-3 滴。用于 10 个月以下婴儿,作用确切。5-6 岁以上儿童一般不滴鼻给药。

        6 个月以上的高热儿童可按每次每公斤体重 10-20 mg 剂量肌肉注射给药,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证安全。基层医疗单位因用药经验和处置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条件相对缺乏,较少使用安乃近退热。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与安乃近均属吡唑酮类药物,前者用量每次 0.1 ml/kg,但对少量过敏患儿易致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病率高于氯霉素 10 倍。

       注射量稍大时,可出现大汗淋漓致虚脱状态,甚至休克,故不应作为常规解热药。尤其是 3 岁以下婴儿禁用。

        皮质激素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视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使用地塞米松退热,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用药方案。糖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

         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可造成误诊。该类药物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

        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

        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退热药品种很多,有单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复方制剂,但主要有效成分却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几种药品同时使用。

        退热作用过强会引起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可致虚脱。尤其是婴幼儿发热,须依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处方用药,不可大意。

        使用退热药后要适当多饮水,这既是儿童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有助于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以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应用解热药时应注意:

(1)要熟悉各种解热镇痛药的禁忌证和配伍禁忌,了解复方制剂中的各种成分,以防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2)解热药必要时可每隔 4-6 小时服药 1 次,一般疗程不宜超过一周,退热后即停服。体弱、失水、虚脱患儿不宜再给予解热药,应鼓励多饮水,避免加重病情;反复使用解热药者,要复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

(3)解热药应按时服用,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不要联合使用。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关注我的微信,我每天都会为您精心推送有关儿童的医学科普知识。            

        希望所有的宝宝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