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炎症性肠病须定期随访?
【健康时报】治炎症性肠病难在哪?须定期随访转自2015-07-23 中山六院常在心
名词解释: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胃肾肠道中除恶变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感染等因素有关。
受访专家:胡品津,教授、主任医师,中山六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医学部主任,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主席
擅长: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肝病、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特需门诊(需预约)
难发现:易与其他肠病混淆
案例分析:23岁的小谢肛门附近经常感觉疼痛,还以为是痔疮,4个月里辗转各个医院检查,从“肛周疼痛”到“回末及回盲瓣多发溃疡”,被当做好几种不同的病进行治疗,始终不见效果,直到在胡教授这里被确诊为克罗恩病,才对症下药。
胡品津教授:克罗恩病一般表现症状为腹痛(右下腹常见)、腹泻(和/或血便)、消瘦、发热、瘘管、腹部包块、肠道全层炎症,可见于从口到肛门的消化道任一部位;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左下腹常见)、腹泻、黏液血便、结肠黏膜层炎症等表现为主。这些症状与肠结核、白塞氏病、淋巴瘤等十分相似,容易被误诊、漏诊,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不同,炎症性肠病的腹泻、腹痛是慢性的,常常反复发作,一般患者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持续几年或终生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病。
难治疗:缺乏多学科协作
案例分析:38岁的林先生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回盲部囊状扩张、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末端造瘘术等等他都经历过,共接受了7次手术。
胡品津教授:虽然炎症性肠病属于内科病,但由于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内外瘘、穿孔或癌变等症状,常规的治疗急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的方法都无法改善该病症状,而需要外科介入。
此外,确诊还要结合腹部体检、肛周和肠外检查、粪便和血化验以及消化道内镜和影像检查等多种手段。抽血是为了了解该疾病的炎症活动度,常规胃肠镜检查和小肠造影或小肠镜检查则主要是为了了解疾病病变范围、黏膜表现等,同时在消化内镜过程中还可取下一小块组织去活检,更清晰的观察其是否与正常组织有别。因此,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要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消化内镜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临床营养科等多个学科专家共同参加,如果是未成年患者,儿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
在治疗中,IBD病情会不断变化,还常常不断在出现各种合并症。同一个药物对不同的病人的效果不同,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种药的反映也不同,这就需要内科外科通力的合作。
难恢复:病情反复并发症多
案例分析:60岁的张叔从9年前就被确诊为克罗恩病,一直坚持服药。去年发现右下腹长了脓包,后来还转变为肠瘘,不能直接进食。
胡品津教授:IBD的诸多肠道损害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出现低体重、低蛋白、营养不良以及贫血症状。重度患者甚至因为营养耗竭,不能承受手术治疗,需要推迟直到身体营养条
件好转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IBD病情超过十年的患者,一半以上患者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有近三分之一患者因复发需再次进行手术。
因此,治疗炎症性肠病须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病人药物使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