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见病

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皮肤受刺激和擦伤是 发生肿的诱因,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珠菌,发病通常与全身抵抗力降 低、皮脂过多、皮肤不洁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最初毛囊口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的小硬结,逐渐肿大, 呈圆锥形隆起,疼痛加重。数日内硬结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变软,可溃破显 露出黄白色脓栓,疼痛减轻。随着脓栓脱落。炎症逐渐消退,形成疤痕而愈 合,单纯肿一般无全身症状,只有发生在血管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降 低,并发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时才出现畏寒、发热、厌食等全身不适。 面部肿,俗称疮,特别是唇鼻周围肿,因为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 受到挤压或挑刺后,细菌进入血循环,造成颅内感染,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中医根据发病季节、部位、形态的不同而分为暑、蝼蛄病。 之病因,或由风热、或因暑湿、或因湿热、或因体虚,邪毒易侵,蕴 结于皮肤,聚结而生。具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热局限,范围

多在 3 厘米左右,出脓即愈的特点。 一、暑

是由于暑湿热毒蕴蒸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令皮肤局部出现

潮红、肿痛、根部浮浅、范围局限(约 3cm)之疾患。多发生于夏秋,好发 于头面,以小儿罹患者最多,新产妇亦常见,本病初期为暑湿蕴结,中期为 蕴毒成脓,后期为脓出肉生。

[治疗]

  宜情暑利湿解毒,忌过用苦寒之品,寒凉潜伏,则湿滞难化,迁移不愈; 且过寒伤阳,阴阳损伤,正气遂虚,更易发病。

(一)中医辩证内治

1.暑湿蕴毒。 主证:患者除了有局部红肿热痛,很脚浮浅,范围局限,出脓粘稠外,

常伴有发热、头痛不适、胸闷、纳呆、小便短小,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暑退热,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滑石 30 克,甘草梢 6 克,连翘 12 克,银花 15 克,鱼腥草 20 克,马齿

苋 20 克,生地 20 克,赤芍 12 克,花粉 15 克,车前子 15 克。 方解,方中滑石、甘草、车前子清暑利湿;连翘、银花、鱼腥草、马齿

克清热解毒;生地、赤芍凉血清热;花粉清热生津止渴。 加减法:若热毒盛者加黄连 12 克、黄芩 15 克、山桅 10 克,苦寒直折;

若暑湿在表、头痛不适、胸闷,加青蒿 6 克、荷梗 10 克、佩兰 10 克清暑解 表。

2.暑毒未尽,气阴两伤。 主证:患者局部红肿渐退,但疮口流脓稀少、不易愈合,伴有胸闷、纳

呆、口渴、神疲,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清暑解毒。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 10 克(炖服),西瓜翠衣 15 克,荷梗 12 克,石斛 15 克,麦冬

15 克,知母 10 克,竹叶 6 克,银花 15 克,佩兰 6 克。

  方解: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纠暑;荷梗 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清热;知母、竹叶清热除烦; 银花、佩兰加强清热解暑之功。

(二)外治法

  1.初起,用金黄散、四黄散加金银花,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或以鲜菊花叶、鲜蒲公英、鲜马齿苋等捣烂外敷。

2.成脓:切开排脓,切口宜浅不宜深。

  3.溃脓:脓腐多掺七三丹,脓腐少掺九一丹,外敷干捶膏或太乙膏,1 日换 2—3 次。

4.收脓:腐尽,换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

5.并发湿疹,用青黛散加麻油调敷。

6.转化疮或蝼蛄者对症处理。 典型病例:

  郑?,男,6 岁,入夏后额部出现一肿,大如樱桃,局部红肿的痛, 根脚浮浅,范围局限,伴有头痛发热(38.7℃),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 便黄,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诊力暑,暑湿蕴毒,方用银花 10 克、连

翘 6 克、赤芍 10 克、公英 12 克,六一散 10 克、花粉 10 克、枳壳 6 克、竹

叶 6 克、荆芥 4 克(后下)、薄荷 3 克(后下)、甘草 3 克,水煎内服,日 一剂,外以四黄粉、清茶、蜂蜜各半调敷。服药两剂后热退,大便通畅,食 欲渐增,疮顶亦已溃破,排出黄稠液,中心无脓栓,红肿渐退,疼痛显减,7 天后结痂而愈。

二、蝼蛄

  蝼蛄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小儿头及(成人)头部脓肿穿掘性毛囊周围 炎。

由于小儿头皮的表皮角化层较薄,皮脂腺发达,分泌旺盛,易受损伤和

感染,故为肿的好发部位。小儿头皮结缔组织致密,肿不易向外溃破, 常向下侵及皮下组织而形成脓肿,继而可能穿入皮下静脉引起颅内感染。 肿受到挤压或处理不当时,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又可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脓 毒血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暑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潴留

所致。或因护理不慎,以致脓毒妄窜,加之头颅皮肉较薄,容易互相蔓延, 腐蚀肌肉、头皮窜空而成,而少幼体弱,气血不足,托毒无力,亦为病因之 一。

本病见于小儿头皮,以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如蝼蛄窜穴为临床特点。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