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住院患者中发生几率增加。DVT危害在于:

1. 急性期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其次,血栓还可能脱落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率20%-50%),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费力和咳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阻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因此肺栓塞已成为心梗、脑血管中风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病杀手。由于肺栓塞的血栓主要(90%以上)来源于下肢DVT,因此两者被视为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

2. 如急性期处理不及时,DVT转为慢性期则可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因肢体静脉功能不全导致下肢反复肿胀,严重时可造成肢体静脉性缺血、皮肤破溃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据统计,DVT患者有23%-60%可发展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研究证实,下肢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伤(骨折、腹部和盆腔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或肢体需长期制动(脑中风)、存在高血凝的肿瘤患者以及过度肥胖等均是发生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引起对存在这些因素住院患者的高度重视,必要时应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以及给予预防性用药,即消除和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才是预防DVT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患者一旦发生与下肢DVT或肺栓塞临床表现相一致的症状,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求尽早发现、治疗。常用而快捷的诊断方法包括:

1.静脉超声。可明确肢体静脉血栓的存在以及血栓急、慢性的判定;

2.肺动脉血管CT。可清楚显示两侧肺动脉的阻塞程度及血栓分情况;3.其它如血D-二聚体检测等。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