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联合制订

     

    

   

  

      

腹壁切口疝属医源性疾病,表现多样、差异较大、分类繁杂,循证医学研究

表明,切口疝的长期随访疗效远差于腹股沟疝。特别是巨大切口疝仍是当今临床

外科面临的棘手课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和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携手联合,以《腹壁切口

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为基础[1],共同反复讨论,最终完成了《腹壁切口疝诊疗指

南(2014 年版)》的修订。以下简称“指南”,制订此“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本专业的

从业医师提供临床诊疗纲领,指导各级医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

      

1.定义 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

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其疝囊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在体检中

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腹壁存在缺损,甚至在与之无关的腔镜探查中偶然

发现原手术切口处有疝囊结构存在。

      

2.病因和病理

2.1病因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是复杂和多样的,概括为病人和与原手术相关的因素。

2.1.1 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病人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及是否患有基

础疾病等。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吸烟史等。

2.1.2 使用不当的切口缝合关闭技术和缝合材料。

2.1.3 术后出现的切口的血肿、感染或皮下脂肪液化、无菌性坏死和继发性感染等。

2.1.4 术后早期的持续的腹胀和突然间的腹内压增高 如炎性肠麻痹和剧烈的咳嗽等。

2.2 病理和病理生理

      

切口疝是腹壁的完整性和张力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

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从缺乏腹肌保护的缺损处向外凸出。切口疝给机体造成的

危害主要取决于疝囊的大小和疝出组织或器官的多少

2.2.1 切口疝的疝囊容积可对全身产生影响 腹壁的正常功能是由腹壁的 4 对肌

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与膈肌共同维持的。胸腔压力和

腹腔压力互相影响和协调,参与和调节呼吸的幅度、频率和深度,以及回心血

量,排便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当腹壁有缺损(切口疝)时,缺损部分的腹壁失

去腹肌和膈肌的控制和约束。若为小切口疝,腹壁功能的缺损靠其余的腹肌与

膈肌代偿。但在腹内压的持续不断的作用下,切口疝(疝囊容积)会随着病程

的延续而逐渐增大。若未获有效的治疗与控制,最终可能发生失代偿。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