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茁教授专访:脑卒中热点问题

2015年8月15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4C)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圆满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就脑卒中防治及最新进展等热点问题,现场采访了中国卒中学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张茁教授。 医脉通: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张茁教授:目前我国卒中防治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虽然我国卒中防治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依然在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能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规范的防治。指南是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因此推荐给医生使用,但是我国医生的临床工作和指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国老百姓意识里“卒中是个急症”这个观念还不够强。比如说一个脑外伤的患者,老百姓会认为是急症;急性心梗发作了,老百姓会认为是急症,但是对于卒中老百姓并不认为是急症。有很多卒中患者在发生卒中之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症状,比如一侧肢体无力,但是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发作过一会儿可能又好了,于是患者就会麻痹大意,认为如果再次发作还可能恢复,但是也许就不能恢复了,由短暂脑缺血发作发展成脑梗死,然而患者仍在等待恢复,耽误了重要的抢救时间。其实轻微的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是最值得关注和治疗的。 所以几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我国卒中防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刚才我提到的两点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指南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二个就是把卒中当成急症的科普,群众教育不够。如果这几方面都能做好的话,我想我国卒中发生率会有所下降。 医脉通:脑卒中的防治应该是综合和全面的管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张茁教授:这个问题与我刚才讲到的内容有关。卒中不是老百姓认为的“定期输液”就能防治的。现在真正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防治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几乎没有静脉注射的药物,都是口服药。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医生和病人都认为定期输液就可以防治卒中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加强群众教育,规范治疗。指南中对卒中防治的要求没有静脉输液,都是口服药物。 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病人和医务人员容易忽略的,就是要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些病人可能没有良好生活方式这个概念,会有吃大鱼大肉,吸烟,酗酒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但是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往往光注重了给病人开什么药,而没有很好的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病人能认识到卒中是个急症,医生护士能够按照指南的要求去防治,尤其关注轻型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这一群体,并且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对卒中有良好的管理。 医脉通:在第24届欧洲卒中大会(ESC2015)上发表的一项研究(CHIMES-E)表明,中草药于脑卒中或有迟发性疗效。目前我国脑卒中治疗中使用中医药方法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您如何看待中草药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呢? 张茁教授:就我对中草药的理解,我觉得应该对中医治疗和中草药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下规范。现在我国中药总在往西药上靠,比如研制静脉用药,有不少中药静脉用药出现不良后果的例子。中药就是中药,中草药不能脱离“经验医学”的根本,不能用“循证医学”去衡量。所以我觉得中药很有前景,但是现在还差得很远。目前就我的经验和了解,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卒中的中成药。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