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做一个吃货

     “吃货”这个词有很多解释,其中有一种就是形容人吃得特别多。有句经典的笑话: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扶着墙进、扶着墙出”。为了把“本”吃回来,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多吃很多。其实,不仅仅是吃自助餐,每逢岁末年初,医院急诊室都会有因暴食而突发各种急性胃部疾病的“吃货”。今天,就让我们讨论一下“吃货”暴食的危害。

WHAT?

  什么是暴食?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以致超过了胃肠的负荷。由此可引起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炎,并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WHY?

  为什么暴食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疾病呢?

  胃是一个具有容受性舒张特点的器官,具体来说,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它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力变化并不大,从而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其生理意义是显然的。但是如果短时间内进入胃的食物超过其容受限度就会导致胃过度膨胀,胃壁肌肉失去弹性而不能蠕动,即“急性胃扩张”。而对于有胃溃疡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极可能导致胃穿孔。此外,暴食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对胃壁上原有的溃疡有很强的腐蚀性,易诱发胃穿孔胃穿孔后,强酸性的胃液进入腹腔,再加上食糜等“异物”则会继发急性腹膜炎。另外,由于胆汁和胰液对食物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暴食也很容易导致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除了短时间内过量进食外,相对长时间内持续进食而超过胃肠负荷的情况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可诱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有个案报道,有患者因连续15个小时进食而入院,诊断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一方面,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次进食后都需要有足够的排空时间对损伤的细胞进行再生和修复。若连续不停进食,则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黏膜就得不到修复,再加上一些进食时人的精神性因素而使胃的分泌功能紊乱,更易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胃出血,这对于原本就有胃部疾患的人具有更高的风险性。

  胃对于一个人长期的饮食习惯会产生记忆,从而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律。如果一个人长期暴食,胃就会形成大量分泌胃酸的习惯,即便是这个人进食量减少,胃酸的分泌仍会较多。多余的胃酸很容易侵蚀胃黏膜,为溃疡的发生埋下隐患。

  胃和肠都是有“思想”的器官,胃肠壁中存在完整的神经网络,胃肠的运动受这套神经网络的支配。暴食通过异常刺激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物节律,不但胃出现“思想混乱”,下面的肠道也跟着运动不规律起来,进而无法保证人体每天有规律地排便,自然会使人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的症状。

  暴食除了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累及消化系统外的心、脑、肺等重要生命器官。过度饱食相当于给消化系统增加了工作量,导致消化系统做工和耗氧量的增加,这都需要心脏足够的血液供给来保证。因此心脏就必须“牺牲”心脏、脑、肺等重要器官的血供,“拆东墙补西墙”。然而这种调整必然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人感觉精神恍惚、头晕脑胀,若此时睡去还有中风的风险;横膈被充盈的胃“排挤”继而使肺受到压迫,再加上供血不足,易导致气喘、呼吸困难,加重了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HOW?

  那么,我们如何能优雅地做一个“吃货”呢?

  “民以食为天”。面对美食,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拒绝,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只要掌握好合适的限度,做一个注重“质”而不是用“量”来满足食欲的“吃货”并不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细嚼慢咽。据研究表明,胃从进食开始到人产生饱腹感至少要历时20分钟。如果进食太快,当大脑感觉到“饱了”的信号时往往已经超量许多,所以慢速饮食能把暴食“扼杀在萌芽之中”。那么到底什么速度是合适的呢?建议一口食物要咀嚼12次以上,保证把食物嚼烂再咽下去。这样不但能达到控制饮食速度的目的,而且能减轻胃肠负担,使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