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毒检测若干疑问的解答
血清中梅毒抗体分两种:一种是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前者检测包括常用的USR玻片试验、RPR试验、TRUST试验,可以作为疗效判断;后者检测包括TPHA、TPPA、TP-ELISA等,可以作为确诊实验。1 当RPR 阳性,TPHA 阴性:说明并无感染,只是非特异性抗体引起,比如孕妇、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等。
2 当RPR 阳性, TPHA 阳性:如果滴度高,需要治疗。
3 当RPR 阴性或滴度很低,TPHA阳性:如无临床症状,可以不治疗。偶尔病房里有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
楼主所说,临床上也很常见,因为TPHA检测的特异性抗体,作为确诊试验,而且采用的是凝集法,所以特异性很高,敏感性并不是非常高,对早期梅毒容易漏诊。所以就会出现楼主所说的情况。
不知道大家现在关于梅毒是怎么发报告的。国外筛查一般都用TP-ELISA,如果阳性再做RPR或TRUST确定滴度。由于TP-ELISA也是检测的特异性梅毒抗体,所以诊断梅毒的特异性与TPPA/TPHA比较几乎无差别。但由于采用ELISA方法,使得其检测灵敏度较TPPA/TPHA使用的凝集法要高很多,尤其是梅毒早期感染。
但国内很多科室用RPR/TRUST作为筛选,最大的弊端就是当抗体过量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而且不能自动化。所以在做TP-ELISA时也建议使用两步法,防止hook效应。
我们科室也很好玩的,TRUST和TP-ELISA捆绑(增加效益),TP-ELISA阳性再用TPPA复查,TPPA阳性了才报,阴性就不报。后来那个免疫组长又说TPHA才是确诊试验,又把TPPA换成了TPHA。我们只是小兵,不敢多说。其实TP-ELISA、TPPA、TPHA都是检测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只要选一种就可以了。个人觉得还是TP-ELISA好一些,毕竟对于早期梅毒,TPPA和TPHA的诊断效能实在不敢恭维。话又说回来了,ELISA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变性IgG的非特异性吸附引起的假阳性(老外的试剂盒很严谨,里面有专名的类风湿因子中和剂);抗体浓度过高引起的hook效应(当然两步法可以解决);抗体在板上的包被;在用小牛血清封板时不完全等等。
楼上说的很全了,补充一下,非特异性抗体阴性,特异性抗体阳性时也见于继往感染.
TPPA和TPHA是一样的,但TPHA是用红细胞作为载体保存时间短,红细胞的破坏会导致试剂准确性降低,从这点上来说我觉得还是用TPPA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