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治疗(丁香园)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疵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严重便秘、腹水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应先予处理,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种。
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贯穿缝扎或荷包缝合,然后切去疝囊。所谓高位,解剖上应达内环口,术中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结扎偏低只是把一个较大的疝囊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疝囊,达不到治疗目的。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需施行修补术。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腹壁的缺损应在以后另作择期手术加强之。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只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疗。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以Ferguson法最常用。它是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目的是消灭腹内斜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 常用的有四种:
Bassini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腿膜之间。临床应用最广泛。
Halsted法,与上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肌键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从而把精索移至腹壁皮下层与腹外斜肌腿膜之间。
McVay法,是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薄弱严重病例,还可用于股疝修补。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骼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这样既加强了内环,又修补了腹股沟管薄弱的后壁,其术后复发率低于其他方法。适用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浅环在修补术中显露疝囊前切开,缝合切口时可再塑,使其缩小仅容精索通过。
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c)n_free。her。nioplast:y):传统的疝修补术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进行缝合修补,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三种:①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使用一适当大小的补片材料置于腹股沟管后壁。②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使用一个锥形网塞置人已返纳疝囊的疝环中并加以固定,再用一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③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ment of the visceral sac,GPRVS),又称Stoppa手术,是在腹股沟处置入一块较大的补片以加强腹横筋膜,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人,补片与腹膜发生粘连实现修补目的,多用于复杂疝和复发疝。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主要有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大类,前者有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两种网片,后者有聚丙烯、膨体聚四氟乙烯及聚酯纤维三种网片。可吸收修补材料因易在修补部位再次形成腹壁疝,目前仅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腹壁缺损同时伴有感染或污染时,可以在不引起并发症的情况下临时恢复腹壁连续性,帮助患者度过疾病的危险期,待到腹壁疝形成后再用不吸收材料进行二期修补。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毕竟属异物,有潜在的排异和感染的危险,加之价格较贵,故I{缶床上应选择适应证应用。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1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UHR): 方法有四种:
经腹膜前法(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TAPA);
完全经腹膜外法(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A);
经腹腔内法(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technique,IPOM);
单纯疝环缝合法。
前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从后方用网片加强腹壁的缺损;最后一种方法是用钉或缝线使内环缩小,只用于较小的斜疝。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并能同时检查双侧腹股沟疝和股疝,有可能发现亚临床的对侧疝并同时施以修补。但因其对技术设备要求高、需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等原因,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复位方法是让病人取头低足高卧位,注射吗啡或哌替啶,以止痛和镇静,并松弛腹肌。然后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此法虽有可能使早期嵌顿性斜疝复位,暂时避免了手术,但有挤破肠管、把已坏死的肠管送回腹腔、或疝块虽消失而实际仍有一部分肠管未回纳等可能。因此,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复位后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如有这些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由于嵌顿性疝复位后,疝并未得到根治,大部分病人迟早仍需手术修补,而手法复位本身又带有一定危险性,所以要严格掌握手法复位的指征。
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术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迅速补液加以纠正。这些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张或切开疝环、解除疝环压迫的前提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即可判定为肠坏死。如肠管尚未坏死,则可将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复性疵处理。不能肯定是否坏死时,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0.5%普鲁卡因60-80 ml,再用温热等渗盐水纱布覆盖该段肠管或将其暂时送回腹腔,10--20分钟后再行观察。如果肠壁转为红色,肠蠕动和肠系膜内动脉搏动恢复,则证明肠管尚具有活力,可回纳腹腔。如肠管确已坏死,或经上述处理后病理改变未见好转,或一时不能肯定肠管是否已失去活力时,则应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切除该段肠管并进行一期吻合。病人情况不允许肠切除吻合时,可将坏死或活力可疑的肠管外置于腹外,并在其近侧段切一小口,插人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后,全身情况好转,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绞窄的内容物如系大网膜,可予切除。
手术处理中应注意:
如嵌顿的肠拌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拌的活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拌是否坏死。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用疝内容物自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拌可见。遇此情况,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拌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腹股沟病修补术后发生的痛称复发性腹股沟疝(简称复发疝)。实际上,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真性复发疝: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或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术的部位再次发生疝。再发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类型上,与初次手术的病相同。
遗留疝:初次疝手术时,除了手术处理的疝外,还有另外的疝,也称伴发疝,如右侧腹股沟斜疝伴发右侧腹股沟直疝等。由于伴发疝较小,临床上未发现,术中又未进行彻底的探查,成为遗留的疝。
新发疝:初次病手术时,经彻底探查并排除了伴发疝,病修补手术也是成功的。手术若干时间后再发生疝,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的疝相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为新发疝。
后两种情况,又称假性复发疝。从解剖学、病因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来看,上述三种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分析处理也应有所区别。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再次手术前有时很难确定复发疝的类型。再次手术中,由于前次手术的分离、瘫痕形成,局部解剖层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要区分复发疝的类型有时也不容易。
疝再次修补手术的基本要求是:
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够作不同类型疝手术的医师施行;
所采用的手术步骤及修补方式只能根据每个病例术中所见来决定,而辨别其复发类型并非必要。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98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