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与腹泻
婴儿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不能完成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病。乳糖不耐受有一定的发生率,有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的1168名3—13岁健康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3—5岁,7—8岁和11—13岁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38.5%、87.6%和87.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2.2%、32.2%和29.0%。
婴儿,尤其是生后4—6个月内的小婴儿,主要是以母乳为主食,少数因特殊情况也进食牛乳等。奶中的糖主要是乳糖,母乳中含乳糖约为7%,牛乳中含乳糖约为4.5%—5.0%。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这两种单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双糖。人类的肠道不能直接吸收双糖,乳糖必须经乳糖酶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利用。如果体内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力不足,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是在小肠黏膜表面绒毛顶端分泌的,如果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部分乳糖经大便排出体外,使粪中还原糖增加,部分留在结肠内的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与没有被消化、分解的乳糖共同作用而导致腹泻的出现。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强肠蠕动,使婴儿不安,偶尔还可能会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粪中乳酸的增加,致使粪pH值降低。此时,婴儿可出现腹泻(约占婴儿腹泻的46%—70%)、大便酸臭、腹胀、腹痛、肠鸣、放屁、打嗝、呕吐等临床表现。
引起乳糖不耐受的常见原因有: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与种族和遗传因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在刚出生时肠道内就缺乏乳糖酶活性,进而导致严重的肠胃系统失调。
2、早产儿肠道低乳糖酶活性。
3、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例如腹泻或肠道手术等原因,肠黏膜受损,使乳糖酶活性暂时降低或消失。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主要依据有:
1、新生儿或3—4个月以内的婴儿,以母乳或(和)牛乳为主,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可伴有哭闹、肠绞痛;
2、大便常规化验未见有炎症,改良班氏试剂法测试粪还原糖++,pH值<5.5。呼气氢试验、肠轴膜活检、双糖酶测定等结果异常;
3、换吃无乳糖或低乳糖食物后(例如无乳糖奶粉、米粉或稀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换用母乳或普通牛乳喂养后又出现腹泻。
有一种病叫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是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乳糖不耐受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肠炎: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可以找到相关感染的临床依据;
2、奶过敏:奶过敏渐受临床医生重视,常见有湿疹、呕吐、腹泻、腹痛、便血、哮喘、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表现,多在进食牛乳后或乳母进食可疑的致敏食物后发病,进食可疑食物与发病之间的间隔时间可长可短,停食可疑牛乳或母乳后临床症状渐消失;
3、肠套叠:可引起肠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的哭闹和呕吐,4—12小时后出现果酱样大便或血便。有时在右下腹、中上腹或左腹可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蜡块样物,可活动;
4、嵌顿疝:例如腹股沟疝,也可引起异常的哭闹,此时可见到膨出的疝,疝囊不可回纳、有明显触痛,在肠梗阻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呕吐和腹胀。
一旦诊断为乳糖不耐受,多数认为应立即改为去乳糖饮食,即改进食不含乳糖或只含少量乳糖的食物,例如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米粉或稀饭等。对于细菌感染性肠炎,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对于伴有脱水、血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也需及时纠正;兼有单糖吸收、转运障碍者,必要时应给予胃肠外营养。乳糖不耐受主要由于乳糖酶缺乏引起的,理论上最佳选择应是补充乳糖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口服乳糖酶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可能会为乳糖不耐受的治疗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