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诊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阻肺)伴有显著肺外效应,特点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这种气流受限通常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2013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COPD的患病率已高达8.2%,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GBDS)”估计,至 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因此对COPD诊疗方法的研究在慢阻肺领域一直炙手可热, COPD亚群和中位结果研究(SPIROMICS)、COPD表型研究(COPDgene)等,应运而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纵向评价COPD以确定预测性替代终点研究(ECLIPSE研究),因此,后文主要对ECLIPSE研究进行介绍。ECLIPSE研究是2008年启动的大规模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至2014年底,这项历时3年的前瞻性研究产生了至少60篇学术论文和75场次学术交流会议,为后期COPD分型、急性加重评价和观察等相关指南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ECLIPSE旨在更好地描述COPD的各个亚型;确定这些亚型中能够预测疾病进展的参数;寻找并确定能够预测COP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和新遗传性因素。该研究募集了2018例Ⅱ~Ⅳ级(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衰竭死亡)病程的COPD受试者,病程依据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此外还有343例吸烟和223例不吸烟的对照受试者。分别对基线时、3个月后、6个月后及此后每6个月1次进行研究性检查。
通过肺功能指标(肺功能检测、脉冲震荡法和体积描记法)、胸部CT、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液、痰、尿液和呼气冷凝液)、人体阻抗和6 min步行距离等手段对受试者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有吸烟史的COPD患者血清中的CC-16水平(4.9 ng/ml)比有吸烟史而无COPD(5.6 ng/ml)和无吸烟史(6.4 ng/ml)的患者显著降低。在COPDⅡ和Ⅲ级时,吸烟者比有吸烟史的受试者血清CC-16水平更低,但当疾病进展至Ⅳ级时,此显著性差异消失,此外,CC-16水平与COPD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相关,但与肥胖和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并不相关。而之前常用的6 min步行距离指标对死亡和住院率的预测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