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过了,贴秋膘正当时
秋高气爽,眼下正是“补”的最佳季节。很多人都有了吃饭的欲望,特别是那些有“苦夏症”的人,更希望此时好好补一补,长长秋膘,为冬季里少生病或不生病打下一个良好的健康基础。但也有些人担心秋季胃口大开,一不小心掌控失调,会导致肥胖的发生。那么怎样“补” 上夏季丢失的体重,又不过度增肥导致疾病的发生呢?
贴秋膘不是 吃好东西那么简单
瘦了就得补回来。张奎军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自古就有秋分时节“贴秋膘”的习俗,但时至今日“贴秋膘”也要因人而异,辨证补之。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不能以为只要是好东西吃了就会对身体好,那样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滋补身体之前应首先应对自己身体有正确的判断,分清虚实,辨清体质。可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贴”,如先开脾胃后“贴膘”、“贴膘”因人而异、“贴膘”多用食补、秋季多用养阴生津的药食等。秋季“贴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贴膘”方案,以达事半功倍之效。而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肉类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注意“贴”得适度,讲究饮食卫生和荤素搭配,不暴饮暴食,以免把好事变成坏事; “贴膘”因人而异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也会适得其反。另外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注重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才能有益健康。
秋季养生“平”补唱主角
张奎军介绍说,秋补应以平补为主,合理掌握剂量,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任性,随心所欲。现在生活好了,一年吃不到几两肉年代已经远去。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吃到。许多年轻人体重都超标,甚至过于肥胖。因此,那种民间流传的“以肉贴膘”来补已过时。过多摄入大鱼大肉,会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危险,甚至诱发心肌梗塞、脑梗塞。
另外,张奎军介绍说,秋补时的调养身体属于饮食调理,而非药物治疗,不可一蹴而就,所加的滋补中药不宜太多,不可反客为主,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临床上就曾有过服用大量人参鹿茸汤而引起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教训。
秋补贴膘同时别忘了多运动,适度的户外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释放过多的热量,增强体质,增加肌肉,减少脂肪,防止秋补后过度肥胖。
“十一”期间管住嘴 别吃太油腻
药物多为性味偏颇之物,对身体有些刺激作用。因此,秋补,可尽量多选药食两用者或将药物做成药膳服用。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多食各种养生粥类以健身等。
张奎军说,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和咸五种味道。与五脏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因此,在进行饮食疗法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适当的食物。如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大米、糯米、黄豆、黑豆、山药、花生、猪肉、苹果、胡萝卜、玉米、黑芝麻、无花果、白木耳、鸡蛋等,对热症和寒症都可配用,尤其是对些虚不受补的病人,十分适合。临床实践证明,心、肾之病忌咸味,脾胃病忌酸味,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孕妇及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甘味。不同的味,会产生不同的功效。
另外,国庆节临近,提醒大家饮食要有节制,秋补要适度,月饼好吃太油腻,螃蟹美味但属凉寒之物要少食,餐桌上一定要管住嘴、把住筷。
■相关链接
秋冻要适度 增减衣物要及时
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眼下,午间气温仍然偏高,而早晚凉,温差较大。
对于健康人群过早穿厚衣服,会助长阳气,不利养阴,而生内燥。中午天热时毛孔开张出汗,早晚天凉时寒气侵入,而致病。适当的寒凉刺激,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老弱、体虚之人,初秋忽凉忽热,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暴热骤凉变化,秋季感冒就会增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尤其是心肺慢性疾病和关节炎患者更要注意,不可盲目秋冻,适当增减衣物很有必要。其次晚上睡觉时及时关窗,勿吹过堂风。好多人因为不注意,睡觉起来后脸部麻木甚至歪斜,关节、肌肉出现疼痛、怕风等“受风”症状。
食物的五味
辛味(辣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多用于治疗表症。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生姜、葱、白萝卜、洋葱、大头菜、芹菜、辣椒、胡椒和酒等。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症。如蜂蜜、番茄、丝瓜、竹笋、土豆、菠菜、南瓜、扁豆、胡萝卜、白菜、冬瓜、黄瓜、豆腐、木耳、罗汉果、荔枝、黑芝麻、无花果、百合、牛肉等。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出汗等症。这方面的食物有醋、乌梅、木瓜、柑、橙子、柠檬、杏、枇杷、山楂、橄榄、番茄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热症、湿症等。这方面的食物有苦瓜、茶叶、酒、醋、橘皮、百合、白果等。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作用。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之症。可用的食物有盐、海带、紫菜、海蜇、海参、田螺、猪血、猪肉和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