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延续所必需的营养素,它是钙在代谢时最为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人身体的维生素D如若不足,很容易导致的
佝偻病,它多发生于3个月~2岁的小儿。
佝偻病发病比较缓慢,家长不容易引起重视。但是
佝偻病会使小儿的抵抗力降低,而且容易合并,导致肺炎及腹泻等的疾病,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的防治,遇到小孩子真的患上时,要积极的采取行动为小孩进行治疗。
在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佝偻病症状,我们对
佝偻病那些经常出现的比较明显的症状做如下介绍:
1、初期
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会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出汗后头皮痒而在枕头上摇头磨擦,导致出现枕部秃发。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以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为主。比如,用手指按在3~6个月患儿的枕骨及顶骨部位,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8~9个月以上时,患儿的头颅常呈方形,前囟大及闭合延迟,严重者在18个月时,前囟尚未闭合。两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子,称肋串珠。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下陷成“漏斗胸”,胸廓下缘向外翻起为“肋缘外翻”;脊柱后突、侧突;会站走的小儿两腿会形成向内或向外弯曲畸形,即“O”型或“X”型腿。患儿的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因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平卧时呈“蛙状腹”,因四肢肌肉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因两腿无力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贫血。
3、恢复期
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都消失了,肌张力得到恢复,血液生化发生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
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的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动物性食品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海水鱼如鲱鱼沙丁鱼,动物肝脏鱼肝油等都是维生素D2的良好来源。从鸡蛋、牛肉、黄油和植物油中也可获得少量的维生素D2,而植物性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婴幼儿对它的需要,需多晒太阳,同时补充鱼肝油。
3、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
食物中钙含量不足以及钙、磷比例不当均可影响钙、磷的吸收。人乳中钙、磷含量虽低,但比例(2∶1)适宜,容易被吸收,而牛乳钙、磷含量较高,但钙磷比例(1.2∶1)不当,钙的吸收率较低。
4、需要量增多
早产儿因生长速度快和体内储钙不足而易患
佝偻病;婴儿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增多,故易引起
佝偻病;2岁后因生长速度减慢且户外活动增多,
佝偻病的发病率逐渐减少。
5、疾病和药物影响
肝、肾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D、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小儿胆汁郁积、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难治性腹泻等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D、钙、磷的吸收而患
佝偻病。长期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和代谢而引起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简称
佝偻病。
佝偻病对人的身体造成影响,
佝偻病会使小儿的抵抗力降低,而且容易合并,导致肺炎及腹泻等的疾病发生,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而
佝偻病的起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和钙。因为钙是骨头生长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是帮助钙消化吸收的。缺少了维生素D,钙就会吸收不了。因此二者都不可缺少。所以针对
佝偻病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一般治疗。
每天加强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在饮食缺钙上,可给孩子补充乳酸钙或葡萄糖钙,但每日的量不得超过l克。如果小孩子的钙磷都缺乏是,可以磷酸钙与维生素D同服,并多吃蔬菜、水果及蛋黄等食物。
2、维生素D治疗。
口服维生素D浓缩制剂、鱼肝油,持续一个月后,改服预防剂量。在夏天时,口服的鱼肝油可减量,但不宜完全停止。随地区和病情不同而适当增减。
注意:在大量用维生素D时须注意防止中毒,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