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胎龄儿有哪些临床特点

小于胎龄儿出生时身长和/或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出生后一部分患儿可能仍生长缓慢,即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下,很少超过中位数,一般在1岁中追赶生长越差者,成年后身材矮小就越严重。 小于胎龄儿出生后如果喂养得当,身心愉悦,大多数能赶上正常儿童的身高水平。小于胎龄儿在生后开始的2-3年特别是6个月,生长速度快不快,对最终身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这些孩子中间有多少能赶上正常身高呢?据研究,头6个月赶上正常身高的约40%,3岁以前赶上正常儿童身高的约25%,3岁以后约20%能赶上正常儿童,但约有15%的小于胎龄儿长大依然矮小。 也有研究认为,大多数小于胎龄儿在生后6~12个月内赶上正常婴儿,有10%-30%生后没有生长速度加快的现象,这些儿童成年后男孩平均身高162厘米,女孩为147厘米。瑞典的一项研究认为,小于胎龄儿80%在成年后低于正常,所以出生时身材矮小比体重低更为重要。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观察1986-1989年出生的小于胎龄儿121例,他们从出生到6个月身长平均长了20~22厘米,生长速度比正常儿(16-18厘米)快,有64%到6个月时身长达到正常范围(第10百分位以上),到两岁时有85%的身长达到正常范围,但他们的平均身长在中等偏低水平(第25百分位)。 小于胎龄儿常常比同体重的早产儿在神经发育方面更成熟些,但由于宫内营养不足,他们在新生儿期体重低,皮肤干燥、弹性差甚至脱皮,腹部凹陷。这些新生儿在宫内慢性缺氧,除导致个子矮小以外,严重时还可能因胎粪排出污染羊水,使胎脂和皮肤发黄,或因羊水吸入引起新生儿肺炎。小于胎龄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比正常新生儿高10-20倍,常与先天性疾病和染色体畸变等病因有关。约1/3的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头三天发生低血糖症,表现为肌肉小的抖动,体温过低、昏睡、抽搐和反复呼吸暂停等。这是因为他们肝脏内糖原贮存不足,而机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快,引起血糖的供不应求。小于胎龄儿的智能发育大部分是正常的,其智力发育好坏和造成宫内发育迟缓的病因有关。若原因为宫内感染、严重营养不良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引起智能发育障碍。有的小于胎龄儿出生时除体重低外没有其他异常,这可能单纯因母亲身材矮小的原因所致。 普通型小于胎龄儿无性别差异,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匀称性矮小不伴有畸形,消瘦,纤弱,腹部脂肪堆积,食欲一般,三角脸,小下颌,性发育异常,骨龄中度延迟(约2岁)。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