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的语音震颤

语音震颤(vocal fremitus)是检查胸内疾病的重要的触诊方法。其根据感觉到震颤的强弱,判断胸内疾病。 病人发出声音,音波起源于喉部,沿着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的振动,医生可以用手触知,称为语音震颤,因为是触及的,也叫触觉震颤(tactile fremitus)。 首先,点出声音是由于喉部发出的,这里是声源啊,记住.其次,整个通路是从喉—气管—支气管—肺泡,通路不能有问题,否则声音传不过来,这里的没有问题是不能完全堵塞,如果完全阻塞了,阻塞物会把声音衰减的很厉害(可以想成都吸收啦,呵呵,隔着墙说话和不隔着墙,效果不一样,这样大家就能明白了吧),声音没法下传啦,并且在这个地方可能就会引起共振啦,离胸壁还远着呢,你感觉不到。再次,作用点是胸壁,触知的是声波在胸壁上引起的共鸣导致的振动,这里共鸣和振动一个都不能少。注意啊,你感知到的不是空气的振动,是胸壁的振动,想象为声波打到胸壁上,引起的振动,必须要打到胸壁上,打不到胸壁上,那你就感知的少或者没有啦。最后,点明了这时触诊,和听诊、叩诊相区别。 语音震颤的强弱与距音源的远近、发音的强弱与语调高低、气管及支气管是否通畅,肺泡含气量多少,胸膜壁层及脏层是否相贴近、胸壁的厚薄等有密切关系。靠近音源的,语颤强,例如前胸右上部较左上部略强,前胸上部较下部略强,后胸肩胛间区的语颤较强; 1.前胸,相比于左肺,右肺尖较靠近气管(就长成这样,就记忆为左侧有心脏挡着左肺呢),所以右上部较左上部略强。 2.前胸,上部较下部略强,这是必须的,因为上部离喉部近啊。 3.后胸,肩胛间区的语颤较强,因该区接近气管,有的同学要问啦,为什么后胸上面不比下部语颤强呢?因为这个部位骨骼、肌肉多。 以上的差异属于生理性差异,无临床意义哦。 音量响、音调低、语颤强,所以,男人的语颤强于女人,成人强于儿童; 1.音量,就是响度(loudness),是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2.音调(pitch),就是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语颤就是振动,音量响的,振幅大,所以振动也大。高音传播主要依靠空气本身,不大会引起共振,低频率音的传播主要通过固体共振及反射传播,所以振动大。其实大家应该有这种感觉,高音觉得声音很尖,但不会有震感,低音炮一响,感觉地震一样,其实是一个道理。 4.相比于女人和儿童,男人和成人音量响,音调低,所以语颤强。 整个气道通畅的,语颤强;气道完全阻塞的,语颤弱。 1.气道通畅,声波易于传到肺泡,相当于打到了胸壁上啦,所以导致的语颤强。 2.气道阻塞的,声波第一被阻塞物吸收,传到不好,第二在阻塞的地方就共振,传不到胸壁就衰减掉啦。这个其实就是上面说的隔着墙说话,声音小的那个例子。 胸膜壁层及脏层贴近的,胸壁薄的,语颤强,例如瘦人比胖人强。 1.这个本质上就是距离声源近的,语颤强。 2.胸膜壁层及脏层如果离得远,例如有胸腔积液或者气胸的话,内部的振动外面感觉不到啦。 肺泡内气体少的,语颤强。 1.肺泡外面就是脏胸膜啦,相当于声波打到胸壁啦。 2.声波的传导效果:固体>液体>气体。这时不用考虑衰减啦,已经到达目的地啦,呵呵。 肺组织实变:如大叶肺炎因肺组织有炎症性浸润而实变,肺泡含气量显著减少,语颤增强。   肺组织受压:如胸腔积液的液面上方、肺组织受压变致密(不是积液的部位啊),肺胞含气量减少,语颤增强。 肺空洞:靠近胸壁的大空洞(与支气管相通),例如空洞性肺结核,因声波在空洞内共鸣,且空洞周围组织常有浸润,使语颤增强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