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者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相当于西医的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它的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和体质因素,病机是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病性以邪实为主,日久转成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郁证的辨证论治,要注意辨六郁及主次;辨脏腑;辨虚实。
治疗分为六个证型:
一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二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三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四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澡汤。
五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六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
郁证预后一般比较好,病程比较短,但是受到刺激以后,情绪有波动,病情可以延长,病程较长,情志病因未能解除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注意情志调护,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
临床注意疏肝理气,理气要注意防香燥伤阴;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宜轻灵,苦辛凉润宣通,忌投敛涩呆补,重浊滋腻。心失所养,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表现,与癔症关系密切,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结合语言诱导、暗示,对控制发作,常能收效。
相关推荐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