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寒症什么症状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致病多在冬季。

寒性收引凝滞,所以出现经脉拘挛和气血阻滞而疼痛等症状。

寒为病可分外寒和内寒。外寒是由外而入,治病又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者称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外寒和内寒,既有区别又有系,互相影响,阳虚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积久不散,又常损伤机体的中阳,导致内寒。

内寒是阳气虚衰,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又称“虚寒”,主要见症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倦怠喜卧、经脉拘挛、局部冷痛。因为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温暖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精微至各脏腑组织,并使阳气达于肢体四末,所以脾肾阳气失其温煦作用,最容易表现虚寒之象,又尤以肾阳虚衰最为关键。

阳衰则相对阴盛,阴盛则阳气更衰,两者互为因果,但阴寒为标,阳虚为本,需分清主次是脾肾阳虚还是阴寒内盛。阴寒内盛为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主要脉证为形寒肢冷,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面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弦,治疗法则是助阳祛寒,方药可用四逆汤。

脾肾阳虚,病机多因病久耗伤阳气或水邪、久泻,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衰不能充养肾阳,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主要脉证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治法温补脾肾,方药用附子理中汤之类。

至于妇科的“阴寒证”,除了共同的见证以外,还有经、带、胎、产病等特殊的临床表现。

相关推荐
  • 暂无数据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