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量血压,测血糖样测肺功能

慢阻肺在中国的死亡原因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并列第四位,全球每分钟就有5人死于慢阻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钟南山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年龄超过40岁,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或者有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经常咳嗽、咳痰、气短,很有可能已经得了慢阻肺,应及时做肺功能检查。”

  早期发现完全可治愈

  人们一般都认为慢阻肺这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应该会有严重的临床症状。钟南山院士指出,从实际调查来看,发现患有慢阻肺的人群中有64.5%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的症状,还有1/3的人群没有症状,但是他们已经出现了肺部的功能性改变,甚至结构破坏,慢阻肺病情正在不断加剧。

  慢阻肺的危险性在于,因为肺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疾病进展比较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慢阻肺最大的问题是漏诊和误诊。慢阻肺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已多属于中晚期,肺通气功能已损害了50%以上,而中晚期慢阻肺发生感染后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概率明显增加,5年内死亡率可以高达20%~30%。

  所以,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慢阻肺称得上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因此,钟南山院士建议公众应该密切关注和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果在爬楼梯、遛狗、做家务或者逛街买东西的时候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只要早期发现并积极进行干预,慢阻肺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这是钟南山院士去年在英国《BMJ》杂志上首先提出的观点。

  吹口气就能查出慢阻肺

  今年慢阻肺日的主题是“关爱肺部健康,重视肺功能检查”。但遗憾的是,慢阻肺患者中只有6.5%曾经做过肺功能检查,这个数字在农村仅为2.4%。

  测定肺功能是一项简单无痛苦的检查,只需受检者按照医生指令对着肺功能仪吹几口气,就能客观评价气道阻塞程度。这项检查在我国远不如测血压、测血糖那么普及,普通人群中做过肺功能检测的人数很少。患者一般都是等到出现了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才到医院求诊,但这时患者的肺功能已经比正常人下降50%以上,病情一般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起来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钟南山院士建议45岁以上人群应像量血压、测血糖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对于如抽烟人士、反复咳痰、气短的人、长期接触粉尘者、有家族病史者的高危人群,更要警惕,应从40岁就开始检查肺功能。

  不吸烟同样会得慢阻肺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吸烟,就不会得慢阻肺,“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钟南山院士称,慢阻肺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不一样,单纯靠改变生活方式并不能改变慢阻肺,还要改善环境,只有减少空气污染,才能降低慢阻肺的发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慢阻肺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钟南山院士指出,我国有39.1%的慢阻肺患者是从不吸烟的,他们为什么会得慢阻肺,主要就是由于空气污染,包括降尘、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二手烟等等造成的。有调查显示,在广东韶关的农村地区,妇女慢阻肺的发病率约为9%,其中只有0.4%是吸烟的,其他主要是由于厨房烧柴草的烟雾导致发病的。香港的调查显示,在灰霾天到医院就诊的包括慢阻肺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病人就会大幅上升,这从另一角度说明空气环境对慢阻肺发病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 欧旭江 通讯员 孙宝清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