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辨治和护理方法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和护理要点

一、症候的收集

儿科又叫哑科,由于年龄心智不成熟,加上西医医生伤害性治疗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促使其看病难(把脉、望舌都不配合),且问症更难(患儿不懂表达,家属观察不仔细)的特点。

(一)解决的办法

1、既往史的追溯(问诊、以往病历浏览)——既往发热的特点

?反复(退烧后复发热、病愈后稍不慎又热起)——湿、体质偏虚

?迅速(感寒后即高热,热退亦快、症状明显且典型)——寒、火、体质较强

?变化多端(发热后即转肺炎、哮喘、肠炎、湿疹、荨麻疹)——误治(根据误治估计病因病机、体质虚)

2、观察、观察、再观察

(1)恶寒

喜抱、欲得覆被向火、凉物的抗拒(饮食、环境、抱孩者的体温)——需鉴别,一般高热的极期会出现一过性的烦热。

(2)有汗、无汗

触摸、既往汗大而骤然无汗——需鉴别,或因就诊恐惧哭闹而汗出(也提示体虚或寒不重)、口服退烧药的汗出。

(二)抓关键症状

由于“恶寒”症状较难从临床上探知,尽管发热在现代可以由体温计测量,但在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只能藉由触摸这种直观的方式,这种方式导致误差的可能性不小,且发热有时还必须根据个人基础体温来衡量。

所以针对小儿的发热疾病,有必要抓几个重点症状来观察。

1、有汗、无汗

能够辨清:(1)卫分、气分(2)寒邪、热邪(3)虚证、实证

2、 精神状态

烦躁——病涉营血分(由于问不出疼痛)。鉴别气分郁热(渴与不渴)

倦怠——湿邪。鉴别是否如中暑般蒙蔽心窍(神志清楚与否)

3、脉象(最关键,价值比指纹高)

——判别病势(虚实)、预后的重点

4、舌象、望咽喉

——判别性质(寒热)的重点

5、大小便,饮食

——确定寒热虚实的最后把关。

二、发热高低与病势进退的关系(节录至姚荷生文章)

有些疾病初期邪正相交,热度上升,病情恶化,后期热度下降,病渐告愈;有些疾病的发热并非如此,有的初次服药体温不但下降,反而有短暂上升,遇到此种情况,就不能随便武断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1、寒风郁热

病机乃初起为寒风压抑不易外达,因而恶寒重于发热。治当因势利导,以解表寒为主,表寒一解,郁热随之抬头,此时发热之势反见一度升高,正是病机欲向外解之征。例如《伤寒论》大青龙汤。

2、风湿郁热

乃风湿之邪郁久化热。这种热并非原发病因,是因风湿久郁,或阳气素盛之人,易从热化所致。治法亦宜祛风透湿为主,风湿一透,郁热随之外达,此时发热可暂时升高。

3、湿遏热伏

乃因热为湿浊所遏,以致身热不扬,治当化湿透热,湿浊一化,被遏之热随之外达,发热虽暂升高,但患者反觉身轻,或苔见厚而浮。此乃湿走热现,为应有的良好反应,说明湿热胶着之势随之而解,其所浮现的热正好可清之使退,达到缩短病程的目的。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