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再次发文,8年前就被“叫停”,你还给孩子做这项检查?

“孩子吃饭不够香;最近老是感冒,感觉免疫力下降了;比班上的小孩矮一截……小孩是不是缺微量元素了?我是不是得带他去测测?” 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好不容易迎来新生活,可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的营养绝对不能落下。都说微量元素在人体的作用大,缺乏了会导致各种疾病,微量元素检测火了起来。 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非诊断治疗需要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官方文件“叫停”微量元素检测了,其实早在2013年,原国家卫计委就下发过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通知,其中也指出: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 奈何关于微量元素检测的营销太过猛烈,家长们做检测的势头依然火热,有些不正规的机构还是悄悄提供这项检测作为常规项目。这次的通知里再次强调“对违反上述规定开展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为什么不提倡做微量元素检测? ▎1.检测方法不准确 微量元素存在于各个器官、组织、血液中,国内常用的检测来源于血液和头发。然而,微量元素是参与体内多个合成或消耗反应的重要物质,在血液、尿液、毛发中分布较少,所以检测结果不能准却代表体内正确的微量元素含量。 并且采集头发检测微量元素的方式的取样过程很容易受到污染,头发的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很多,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主要有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质谱法等,各方法的精密度、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不相同。并且,铁、锌、铜等微量元素等使用现有检测方法不敏感。 淘宝上还有卖下面这种微量元素检测仪的,不伤分毫却能“测出”你体内含量只有万分之一的物质,不得不惊呼:“科技真是太发达了,如此方便就能测智商了!” ▎2.检测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所谓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少于体重的万分之一,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微量元素不仅含量少,还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锌元素,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发挥着促进细胞正常分化和发育、维持味觉和食欲等生理功能。但大约60%的锌储存在肌肉中,30%储存在骨骼中,如果仅仅从血液中检测锌含量,则无法全面反映孩子的健康状况。 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以母乳为主,母乳中的微量元素充足,数据显示此阶段婴儿无明显微量元素缺乏,做微量元素检测没有意义。儿童锌、铁缺乏大部分集中在4~6岁,而铜、镁总体缺乏率较低。 除了年龄,患急性感染病的患儿也不适合做此类检测。被感染时,机体中存在应对感染的复杂反应过程,此时的微量元素大多参与反应,外周的微量元素含量较平时增多或减少,检测结果不能反应体内微量元素的真实情况。 微量元素检测仅适用于诊断治疗 一般针对严重营养不良或疾病患儿才需要微量元素检测,临床上通过仪器检查微量元素的多少,预示体内的元素代谢情况和蓄积状态,辅助营养补充和治疗。 缺铁性贫血、夜盲症:补充锌铁铜治疗有效; 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儿童锌缺乏与细胞免疫功能和小肠黏肽酶活性的下降有相关性; 肥胖儿童出现胰岛素抵抗或Ⅱ型糖尿病:与体内锌、铜、钴及硒存在潜在关系; 多动、注意力障碍、认知缺陷等行为问题:不仅与铁缺乏有关,也与铅的积蓄有关,血铅水平的升高与铁钙元素浓度成负相关。 但是临床上诊断这些疾病需要在医生在详细病史评估和体格检查后,采用专业的检测方式,所以不要在孩子“最近胃口不好”“感觉免疫力有点差”等情况下就盲目做微量元素检测。 花钱乱测不如给孩子均衡的饮食 其实只要平衡膳食,家长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缺乏微量元素。有的营养元素的吸收会互相影响,因此需要合理搭配,必要时可以补充微量元素的营养剂。 国家卫健委在2017年也发布了居民膳食微量元素的参考摄入量(点开查看大图): 图片 这些微量元素完全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铁: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乌贼、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黄豆、海带、芝麻、芹菜等蔬菜中也含有丰富的铁。 铜:海产品、动物肝脏、坚果、粗粮、大豆、芝麻、麸皮等食品是铜的优质来源。 锌:海产品和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锌元素,除此之外,坚果、谷物类也是锌的主要来源。 碘:海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碘,众所周知,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我国推行加碘盐,是碘摄入的一种重要途径。 硒:硒是一种抗氧剂,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辐射等作用。紫苋菜富含硒元素。
相关医生 更多